《资治通鉴》里千古不变的真理:权力是产生腐败的温床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7 16:13 2

摘要:大将军霍光的妻子霍显(史书未载其本名),正对着满室金玉露出贪婪的微笑。为了让女儿当上皇后,她不惜毒杀怀孕的许皇后。当御医淳于衍颤抖着将毒药倒入汤药时,权力的獠牙已刺穿人性的底线。

公元74年的长安城,未央宫深处。

大将军霍光的妻子霍显(史书未载其本名),正对着满室金玉露出贪婪的微笑。为了让女儿当上皇后,她不惜毒杀怀孕的许皇后。当御医淳于衍颤抖着将毒药倒入汤药时,权力的獠牙已刺穿人性的底线。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冷冷写下:“威震主者不畜,霍氏之祸萌于骖乘。”

这不是孤例。翻开这部跨越1362年的史诗,权力与腐败如同纠缠千年的双生藤蔓。当石崇与王恺斗富砸碎珊瑚树时,当李林甫口蜜腹剑排挤贤良时,当蔡京用“丰亨豫大”粉饰太平时——人性的深渊在权力照耀下纤毫毕现。

一、权力是灵魂的放大镜,照见人性最深的褶皱

汉元帝的宠臣石显,曾经是个谨小慎微的文书小吏。当他执掌中书令大印后,却发明了“腹诽之法”——官员沉默不语,竟被定为谋反罪。权力的滋味让他从卑微走向暴虐,最终被流放途中绝食而死。

《资治通鉴》洞见:“爵禄者,天下之砥石,人君所以砺世摩钝也。”

爵位俸禄本该是磨砺人才的砥石,但当权力失去约束,它就会变成腐蚀灵魂的毒药。明末宦官魏忠贤大字不识,却敢自称“九千岁”,各地争先恐后为他建生祠。当山西巡抚阎鸣泰奏请将生祠建在国子监旁时,知识殿堂沦为权力献媚的祭坛。

权力从不创造本质,它只暴露本质。

二、腐败的温床里,躺着整个王朝的棺椁

公元291年,西晋皇宫的金谷园夜夜笙歌。外戚贾谧的宴席上,贵族们用蜂蜜刷锅,以蜡代薪。与此同时,关中大地饿殍载道,“人相食”的惨剧在州郡蔓延。八王之乱的血幕就此拉开。

司马光痛斥:“侈心一生,不可复救。”

当宋徽宗为修建艮岳园林强征“花石纲”时,太湖巨石用数千民夫运送,所过之处拆桥毁屋。方腊在江南振臂一呼:“东南之民,苦于剥削久矣!”腐朽的权力终将点燃反抗的烈火。

历史用鲜血书写真理:腐败从来不是个人堕落,而是系统性溃烂的起点。

三、制度的藩篱,是困住权力猛兽的牢笼

唐太宗在贞观之治时,允许史官直录其过。当魏征在朝堂上怒斥他“渐不克终”时,这位帝王反而重赏谏臣。三省六部制的分权设计,让决策必须经过“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的制衡流程。

《资治通鉴》揭示:“明主守要道以御万机。”

反观明朝废除宰相后,嘉靖皇帝二十七年不上朝,严嵩父子把持朝政卖官鬻爵。吏部选官明码标价:州判300两,郎中5000两,权力彻底沦为私产。

没有笼子的权力,终成噬人的野兽。

四、穿透千年迷雾,照见当下的镜子

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遭遇的“青苗法困境”令人深思。本意为农民提供低息贷款的政策,却在执行中被胥吏强摊贷款,利息远超法定。权力在传递链条中层层异化,善政沦为苛政。

权力腐败的密码从未改变:当监督缺位时,审批权变成抽成工具;当信息垄断时,决策权化作寻租筹码。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言:“权力必须伴随责任,否则就是暴政。”深圳率先建立的“权力清单”制度,将40个部门5000余项职权晒在阳光下;北欧国家的官员财产申报系统与税务联网,任何异常消费都会触发警报。

结语:在深渊之上架设桥梁

公元1085年,司马光在洛阳独乐园埋首著书。当写到东汉宦官乱政时,这位老人掷笔长叹:“祸患常积于忽微。”

今日的我们不必重蹈覆辙。当某地推行“扫码评议”监督窗口办事人员,当某企业将采购流程切割为“盲选-背靠背评审-区块链存证”,当社区议事会要求每笔经费公开流水——这些现代版“三省六部制”正在权力外围筑起防火墙。

莎士比亚在《一报还一报》中警示:“权力是烈酒,喝多了会醉。”

但我们可以选择酿造不同的酒。在制度的蒸馏器里加入透明,在监督的橡木桶中注入制衡,最终得到的将是滋养社会的甘露而非腐蚀根基的毒浆。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而每个人的眼睛都是光源。

作品声明:以上图片取材网络

来源:金星在等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