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乙状结肠腺癌,淋巴转移,见癌结节——病理报告解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4 23:22 2

摘要:从报告的大体所见可知,在乙状结肠肠管一段发现了溃疡型肿物,肿物切面灰白实性,肉眼观侵及肠壁全层,最深达到浆膜层。这就表明肿瘤在乙状结肠部位生长,并且已经向肠壁深层侵犯。

今天这位患者患的是结肠溃疡型中分化腺癌,肿瘤大小约3.4×3×1.5cm。

从报告的大体所见可知,在乙状结肠肠管一段发现了溃疡型肿物,肿物切面灰白实性,肉眼观侵及肠壁全层,最深达到浆膜层。这就表明肿瘤在乙状结肠部位生长,并且已经向肠壁深层侵犯。

本文旨在通过客观分析该患者的病理报告及病情,为类似处境的患者和家属提供一些专业解读与参考。

病理诊断明确为结肠溃疡型中分化腺癌,这是说肿瘤的分化程度为中级,恶性程度处于中等水平。

起初病理学分期为pT3N1aMx,后修正为pT4aN1aMx,这意味着肿瘤已侵透浆膜层,属于局部进展情况。

虽然未见明确脉管内癌栓及神经侵犯,肿瘤出芽为1级(低级别),但肠周淋巴结出现了癌转移,11枚中有1枚转移,同时还存在3枚癌结节这提示癌细胞已经通过淋巴途径出现了转移扩散。不过近切缘、远切缘以及253组淋巴结未见癌,肠周脂肪也未受累,是个积极信号。

免疫组化结果中,C-erbB~2(1+)、HER2(1+)等指标,为后续可治疗等提供参考方向,而MLH1、MSH2等阳性表达表示微卫星稳定,提示不存在林奇综合征相关基因问题。

从病情严重程度分析,肿瘤侵透浆膜层,使得肿瘤细胞更容易脱落到腹腔,增加腹腔种植转移风险。

淋巴结转移表明癌细胞已通过淋巴系统扩散,这会使疾病分期上升,预后变差,复发和转移几率增加。癌结节的存在也进一步说明肿瘤的侵袭性较强。

后续治疗方面,由于存在淋巴结转移和癌结节,术后辅助化疗十分必要,它能有效清除体内可能残留的癌细胞,降低复发风险。

同时,患者需定期复查,通过肠镜、CT、肿瘤标志物等检查,医生能及时掌握病情变化,适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尽可能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做个比喻,大家可以把病理分期(TNM)想象成描述一个“坏蛋”的位置和大小:它在哪儿?有多大?扩散到附近没有?这是看它的“地盘”。

而免疫组化则是分析这个“坏蛋”的“性格”:它怕什么(靶向药)?靠什么生长(激素)?长得快不快?

一个看“地盘”,一个看“性格”,观察角度不同,所以结果容易出现不一致的情况。需要结合这两方面信息,才能制定最精准的治疗方案。

来源:郭乃让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