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大促正沦为无感狂欢,每天都是过年,这样的日子过的有意思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8 12:29 2

摘要:社交平台上关于大促的讨论寥寥无几,消费者的热情仿佛被抽干。一位拥有超10年网购经验的消费者林姐坦言:“现在的大促就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可能大部分人还不知道。

在平静的角落里,2025年的“618”这场电商行业的“年中大考”,已经悄然拉开了帷幕。

但与往年铺天盖地的宣传、消费者熬夜蹲点抢购的盛况不同,今年的618显得格外冷清。

社交平台上关于大促的讨论寥寥无几,消费者的热情仿佛被抽干。一位拥有超10年网购经验的消费者林姐坦言:“现在的大促就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林姐的转变并非个例。

曾经的“满减”“预售”“定金膨胀”等玩法,如今成了消费者眼中的“数学题”。

有网友吐槽:“平台说今年不用凑单,结果发现提价再打折的套路更隐蔽了。”这种信任危机背后,是消费者对“最低价”承诺的幻灭。

林姐举例称,某品牌鲨鱼裤在大促期间标价179.9元,与日常价格分毫不差,甚至部分商品价格不降反升。

更关键的是,直播电商的日常低价和“百亿补贴”常态化,彻底消解了大促的稀缺性。

消费者不再需要等待特定节点囤货,而是转向“按需购买”。艾媒咨询数据显示,44.61%的消费者认为大促折扣已非最优选择,更多人倾向于通过直播、种草平台寻找日常低价。

今年的618大促时间超过一个月,更是加深了消费者心里的印象:“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促销时间这么长,里面肯定的套路。”

与消费者的冷淡相呼应的,是中小商家的集体疲惫。

咖啡机卖家黄哥直言:“参加大促基本是卖一单亏一单,但若不参与,店铺流量直接腰斩。”平台强制要求降价、运费险和退货政策,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有商家算过一笔账:满减叠加价格校验期后,相当于打85折,再扣除包邮成本,利润几近于零。

服饰类商家更是苦不堪言。

女装退货率高达80%的行业现状下,平台“仅退款”政策和羊毛党的泛滥,让中小商家雪上加霜。一位女装店主表示:“与其亏本赚吆喝,不如专注品质留住老客。”

为什么促销活动时间会无限延长?

这种转变背后,是流量红利已经见顶的残酷现实。

2024年618期间,全网销售额同比下滑7%,首次出现负增长。平台不得不从GMV厮杀转向生态能力比拼,通过整合内容种草、物流服务和高频消费场景(如外卖)来维系用户黏性。

还有就是,既然一天的数据不够好看,那我就用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段来凑合。

至于商家在这个过程中能不能赚钱,平台可不管你,你不开店,还有大把的人愿意来开店。

当低价成为常态,大促的意义正在消解。

消费者林姐感叹:“天天都是618,何必熬夜抢购?”

平台也应该意识到,仅靠价格战难以为继。

业内人士大李指出:“未来的电商竞争不再是GMV数字游戏,而是生态整合能力的较量。”当平台从“博弈”走向“共生”,消费者从“冲动”回归“理性”,618或许终将退去光环,成为商业效率的常态检验。

而那句“天天都是618”的调侃,或许正是电商行业告别野蛮生长、步入成熟期的隐喻。

结语


这场“无感大促”的背后,是消费者、商家与平台的三方疲惫。

当套路失效、增量消失,真诚与效率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

或许正如林姐所言:“少点套路,多点真诚,比什么补贴都管用。”而电商行业的终局,终将属于那些能真正读懂用户、赋能商家的“长期主义者”。

问题大家都看的到,但是现在的几个平台之间为了竞争,谁也不能往后退,今年你家抢跑,提前搞活动了,那明年我要比你家更早开始。

所以要终止电商平台这种大促时间无限延长的“内卷”,还需要有关监管部门出重手,否则平台裹挟商家,商家为了应对活动疲于奔命,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我们的制造业跟实体商业!!!

来源:历史的感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