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传统武术不仅功夫退化,实战能力也同步退化,毛病到底出在哪里?中国传统武术在实战能力上的退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历史环境、社会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住房条件、文化潮流、训练手段、技术传承等多方面因素。以下是一些关键原因的分析:
中国传统武术不仅功夫退化,实战能力也同步退化,毛病到底出在哪里?中国传统武术在实战能力上的退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历史环境、社会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住房条件、文化潮流、训练手段、技术传承等多方面因素。以下是一些关键原因的分析:
历史与社会的变迁,冷兵器战争时代终结。传统武术原本是保家卫国和防身自卫的主要手段,进入现代社会以后这些职责和功能基本上都被限制和剥夺了,传统武术变成了功成身退的光荣老头了。现在的传统武术过得是光荣退休,安享清福的幸福生活,不再承担刀头舔血的打打杀杀任务了,与时俱进地转向了养生保健,振奋民族精神,满足影视娱乐表演功能就行了。
二十世纪的战乱和运动让传统武术也出了一点风头,也受了一定冲击,部分传承被迫中断,技法失传或被简化。因为传统武术居多都是业余习练,居家习练不具备专业的训练流程、场馆和设施,过着自娱自乐与世无争的太平日子,已经不需要再追求天下无敌和扬名立万了。
平日习练也是活动筋骨,传承技艺为主,不再进行对抗性训练。传统武术从追求杀敌制胜转向套路演练和组合招式练习,开始贯彻不怕千招会就要一招熟。平日操练不需要高强度,随意随机开始和结束,早已经没有动力再追求战场克敌制胜了,刻苦练习的理由都不存在了,谁还下功夫苦练?
部分半业余的商业武馆教学方法缺乏创新,陈旧保守,部分教练教学有所保留。秘传不公开,玄学神秘化的训练方式,比如过度强调"内力"、"内气"的养生保健功能,而忽略极限体能和极限对抗技术的磨练。
传武功能大转移在影视文化的需求和引导下,传武为了吃饭,为了适应影视气氛的表演化与商业化进行了改进和适应。武术逐渐向高难度体操化"花架子"发展,动作夸张漂亮,但实战性能下降。影视套路比赛和表演更看重高难度的美观动作,而非实战效果。
个别成绩很差、武德很差、没有知名度的现代搏击运动员,为了哗众取宠蹭流量博眼球要挑软柿子拿捏,碰瓷传武业余教练就成了成名捷径。
目前来看传武习练者与专业搏击运动员的交流是很不公平也是很不明智的。现代传武的特长成为适合影视需求和娱乐表演的高难度动作串联表演,没必要再去掺和那些毫无意义的打打杀杀了。那些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狠人拼命计较什么冠军亚军的其实也是给资本卖命,给资本打工也是金钱的俘虏高尚不到哪里去。
现代格斗强调力量、速度、耐力的强化训练,专门挑选身强力壮的学员进行训练。而传统武术是鼓励体弱多病的人进行武术锻炼的,由于这方面的差距进行无差别较量也是不公平的。
政策与传播问题传统武术体育化导向,新中国成立后武术被纳入体育范畴,但武术竞赛规则把用于武术实战的散打与传统武术进行了分离切割,这种分工加速了套路派与实战派的割裂。而个别专业搏击运动员就犯浑了,以为只要是自己打败了传武套路表演派就是天下无敌就可以扬名立万了。
这就好像杂交培养的斗鸡品种总想挑战自由飞翔的雉鸡,雉鸡只要不理睬斗鸡,斗鸡是永远追不上雉鸡的。传武民间传承陷于困境,真正掌握实战技术的老拳师越来越少,而商业化的武术宗师却越来越多,进一步损害武术的声誉。
传武门派应该如何改进?有组织的回归对抗训练可以借鉴现代搏击的实战训练程序,增加传武特色和特技内容,如"中国式摔跤"和借力使力的降服控制技术,经络穴位的击打震动技术,坚持对抗练习战胜西洋搏击前途一片光明。
创建传武赛事对抗平台,通过吸引和鼓励传武爱好者登台比赛,锻炼和引导传武爱好者进行系统化正规化实战训练,推动传统武术的实战应用实战创新。
结语传统武术的退化并非"技术本身"不行,而是社会环境变化和训练体系没有与时俱进导致的结果。复兴传武实战价值只需要打开封闭拥抱科学,新建与现代格斗接轨的训练逻辑。正如某哲人所说:吸收有用的搁置无用的强化自己特有的,创造更加新颖的这才是传统武术的未来。
来源:朝哥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