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糖尿病患者在应对身体病痛的同时,心理压力也成为了管理疾病的一大难题。在2025年9月15至19日于奥地利维也纳举办的第61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年会上,首部专注于心理压力的实践指南隆重发布,这不仅为糖尿病治疗开辟了新的维度,更凸显了心理关怀在糖尿病管
糖尿病患者在应对身体病痛的同时,心理压力也成为了管理疾病的一大难题。在2025年9月15至19日于奥地利维也纳举办的第61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年会上,首部专注于心理压力的实践指南隆重发布,这不仅为糖尿病治疗开辟了新的维度,更凸显了心理关怀在糖尿病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在此背景下,本刊特别邀请后面加其讲者之一Jacqueline Sturt教授参与“遇见EASD 每日精粹”直播,深入探讨如何精准应对糖尿病心理挑战,革新糖尿病管理中的心理支持策略,为您揭开糖尿病管理的全新篇章。
《国际糖尿病》
临床中为什么需要特别关注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压力?它与一般的抑郁或焦虑有何不同?
Jacqueline Sturt教授:糖尿病患者常因疾病本身的长期困扰而背负情感负担,这种心理压力并非一成不变,会随时间推移及生活状态的改变(如怀孕、更换就诊机构或医疗团队等)产生波动。多数情况下,这类情绪起伏属于正常现象,患者的心态能够自行调整恢复;但也有部分患者的负面心理状态会持续存在,难以自行缓解。
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的这种心理压力与可诊断、可治疗的一般性抑郁或焦虑存在区别,后者的核心特征是 “波动性”。若这种痛苦感受长期持续,患者很容易被血糖监测、规律服药、严格饮食控制等日常疾病管理任务压垮,导致难以按时、规范地执行管理措施。而管理的疏漏可能引发低血糖等并发症,直接威胁身体健康。
《国际糖尿病》
您长期致力于糖尿病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在您看来,哪些关键研究或发现促使EASD决定制定首部关于糖尿病心理压力的临床指南?
Jacqueline Sturt教授:在糖尿病管理领域,有三项研究对我们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Larry Fisher及其团队的研究 —— 他们数十年前就开始深耕这一领域,最初与同事Bill Polanski共同提出了 “糖尿病痛苦” 的概念,之后不断优化其评估方法,如今已能精准衡量痛苦程度、确定判断阈值,并明确痛苦的具体来源。他们的研究最初聚焦评估,后来逐步拓展到干预领域,探索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干预手段。
第二项重要研究,是澳大利亚糖尿病行为研究中心与迪肯大学联合开展的 “澳大利亚糖尿病里程研究”(Diabetes MILES Study)。该研究是首个大规模患病率研究,明确揭示了糖尿病痛苦的普遍程度:数据显示,在任意一家诊所中,约有1/4的患者存在糖尿病痛苦加剧的情况。
此后,随着这一主题逐渐受到糖尿病领域的关注,相关的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也不断涌现。其中,我于 2015 年发表了首个相关荟萃分析;此后,Andreas Schmidt及其同事等人的研究则进一步深入细节,针对特定干预类型、特定人群展开分析。这些丰富的证据最终促使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及其成员对该主题形成了明确共识。
《国际糖尿病》
在新的指南中,对于糖尿病心理压力的评估提出了哪些具体建议?
Jacqueline Sturt教授:针对糖尿病心理压力的评估,共形成了八大实践声明。首先,医疗专业人员应在每次咨询中讨论糖尿病的情感方面,同时使用开放式问题探索糖尿病的情感影响。其次,使用糖尿病痛苦量表(如糖尿病痛苦量表[DDS]、糖尿病态度量表[DDA]等)工具精准评估痛苦程度。这些工具和评估能带来多重价值,这也是后续指南建议的核心:一方面,能帮助糖尿病患者更清晰地认识自身情绪健康,让他们敢于把内心的困扰说出来,避免负面情绪积压内耗;另一方面,也能为医护人员的工作提供关键支持,通过评估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进一步干预、适合哪种干预方式/随访方式,为临床决策提供信息。最后,评估过程还促使医疗人员反思自身技能和知识,必要时寻求同事或心理健康团队的帮助,以更好地支持患者。
《国际糖尿病》
在新的指南中,对于糖尿病心理压力的干预和管理策略提出了哪些具体的建议?
Jacqueline Sturt教授:在指南中,针对1型糖尿病(T1DM)和2型糖尿病(T2DM)都有推荐。指南指出,对于T2DM患者,心理干预、心理教育干预和教育干预联合常规管理显示积极效果;而对于T1DM患者,心理干预联合常规管理(基于16项RCT,n=1642)均被证明可缓解糖尿病心理压力。此外,T1DM患者也可辅助使用持续葡萄糖监测(CGM)(基于6项RCT,n=425),减少指尖采血的痛苦,进而缓解心理负担。
《国际糖尿病》
您认为这部指南的发布将对临床实践产生怎样的影响?
Jacqueline Sturt教授:目前,指南的充分落地执行,虽然需要一定时间积累才能看到显著效果,但可以确定的是,其最终将为糖尿病患者带来显著积极影响。当医疗保健专业人员逐步落实指南中的建议时,就会观察到患者情绪和行为上的积极变化:比如患者会“豁然开朗” ,愿意主动谈论此前从未提及的内心困扰,使其更深刻地认知自身面临的挑战,并主动探索解决办法。
作为一名医疗专业人员,我个人建议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可从 “评估” 环节切入实践。指南中共提出八项建议,建议大家先梳理这些良好实践内容,从中筛选出可快速落地的 “易启动项”—— 即只需对现有诊疗流程稍作调整,并定期开展的正式评估行动。先从 1-2 项建议开始实践,随后根据患者反馈和实际效果,逐步扩大范围,并尝试加入心理干预方法,循序渐进地落实指南建议,推动糖尿病诊疗与患者心理关怀的协同发展。
结语
在与 Jacqueline Sturt 教授的深入交流中,我们清晰梳理出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管理的核心实践路径,也为临床诊疗提供了兼具指导性与可操作性的方向。教授强调,医疗人员需将患者情绪关怀融入日常诊疗 —— 从每次问诊时主动开启情感对话、借助 DDS 等专业量表精准评估糖尿病痛苦程度,到细致记录情绪变化轨迹以保障护理连续性,再到结合患者实际需求匹配认知行为疗法、动机式访谈、糖尿病教育等个性化干预手段,每一步都旨在帮助患者打破 “心理负担加重——管理能力下降——健康问题加剧” 的恶性循环。尽管指南的全面落地需要时间积累,但可以预见,其必将显著优化糖尿病整体管理效果,让医疗服务更贴合患者需求。期待这些实践建议能早日广泛应用于临床,为全球数亿糖尿病患者构筑更坚实的健康屏障,切实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与健康预后。
来源:国际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