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烧香,不许烧纸,不许放鞭的清明节回乡祭祖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5 23:26 2

摘要:我们回到山西高平,聚拢在老家,去给李家祖先烧纸,父亲,姑姑,我,弟弟,胖胖和兜兜。

农人骑着摩托车,用塑料花代替鞭炮和纸钱前去祭祖

原创 | 石阶陡陡

我们回到山西高平,聚拢在老家,去给李家祖先烧纸,父亲,姑姑,我,弟弟,胖胖和兜兜。

父亲年纪最长,精神最好,早上六点半喊我起床,一直喊到七点半,等我慵懒地起来,看着阴沉沉的天空的时候,父亲早已经准备好了上坟的一切:一把香,一瓶浆水,一袋饼干,一袋橘子,一袋梨,一盒糕点,五瓶牛奶,五束塑料花,又拿了两束真菊花,两把铁锹。

父亲说,今年村里发了通知,不允许烧香,不允许烧纸,不允许放鞭炮,且把通知内容给我看。

只见村里的微信群有管理者发出来连续几条消息,其中一条写道:

根据乡党委防火办安排部署,今年清明节继续提倡文明祭祀,一个坟头一枝花,由政府统一发放,希望大家尽早安排祭祀时间。请各位村民到村委或者微信、电话联系,登记烧纸具体日期,以保证当天鲜花数量,今年查的相当严格,凡是携带旧俗祭祀物品上坟烧纸的,一律没收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

父亲颇有微词,也诚然,清明节不让烧香烧纸放鞭,总觉得缺了些什么,似乎是颠覆了传统的祭祀方式,似乎觉得有点形式大于内容。

我于是安慰父亲说,我们烧纸就是了,烧完把火灭了,不碍事,以往不也这样吗?该烧纸依然烧纸。

父亲说,不行的,路口有人看守,检查袋子,如果有烧纸,就没收了。

我们于是往山上去。刚出家门不远,便是进山去老家的路,路口果然有三个人,穿着统一的迷彩制服,胳膊上戴着红色的袖章,见我们过来,原本坐在花坛上的他们站了起来,问我们是否带了烧纸。

父亲开玩笑说,没有带。

他们眼睛盯着袋子看了一会,确实没看到烧纸,便交代说,千万千万,不能烧纸,放鞭和烧香,今年高平出了两起火灾,都是七十多岁的老人,清明的时候带上山烧纸引起的,所以管的很严。

眼前即刻展现出一幅既熟悉又陌生的清明景象来。黄土漫漫,黝黑的圪针窝穿插其中,大多数植物依然在沉睡,不过气温已经回升,大自然中最机灵的植物已经迫不及待卖弄自己的美。

乖戾的野风撕破了尚红的春联,泛青的麦苗自拍出无声的笑靥,桃花吃吃地在黄土怀抱中撒娇千年不变的呓语,杏花败谢,连翘正黄,梨花含苞,刚刚春耕过的平整黄土等待着种子的播种,继而春满人间。

路过德胜家的苹果园子,德胜正在院子里砍枝条,捡出来细长的枝条,认真地去掉上面的偏枝,打了招呼,问他弄这些做什么。

德胜停下手中的活,说,等一场春雨,马上种豆荚和黄瓜了,做个准备,到时候搭架子用。

我问德胜叔,烧完纸了?

德胜说,早就烧完了,就插了一朵花,不让烧纸不让放鞭,哄哄鬼罢了,就是个意思,到时候祖先们收不到纸钱,那不能找我,谁不让烧纸找谁去。

说着我们都笑了。

我们爬上很大的山坡,到了山脚下的平地,一眼看到青松覆满山头,再走两百米,就是母亲的坟地了。

有两个人急匆匆从后面追上我们来,带着面罩,看不清模样。一男一女,穿着便装,胳膊上戴着袖章,盯着我们看了半天,那个女士认得我弟弟,说:二,没有带烧纸吧?

我弟弟说,没有没有。

他们又赶忙往山上跑去问询别人去了。

好一个荒凉的地方!满坑满谷全是黄土,耐旱的植物瘦瘦的,小小的,不敢声张,仿佛在等待春天和大地母亲的什么指示,只有风儿吹来,抓得白草窝呜呜咽咽。

广播声清晰入耳,把风声比的微不足道。东边岭上一个大高音喇叭,西边山上一个大高音喇叭,循环播放:

村民朋友们,注意防火,人人有责!清明节在即,禁止传统烧纸,放鞭!一旦发生火灾,后果自负!我们提倡文明祭祀,一定不要心存侥幸!

母亲的坟就在我们家的果园,果园门口,早已经站了一个人,胳膊上同样戴着袖章,手中一把钢铲,当拐杖拄着,走近一看,却是村里的元囤大叔。

他全程看着我们给母亲祭奠,磕头,说话。父亲和他说着话。元囤大叔说,今年管得严,要求每个坟烧纸的时候,都得有个人看守,给我们发了工资,我们得做事,否则出了啥事,那我们也完蛋了。

又认得,监督人又在跟前,于是元囤大叔说,你们就烧点香,我看着呢,纸是万万不能烧的,烟雾缭绕,有人看到,马上就开车过来了,到时候我也有责任的。

在监督人的细致陪伴下,又去给爷爷奶奶,李家祖先上了坟。

对桃花,杏花,李子花,梨花的欣赏,对母亲,对祖先的追思,全部被广播及看守人打扰,只好走了个过场,完毕后,我一屁股坐在松软的黄土上,看着这个已经荒芜的山村,眼前仿佛看到村人模糊行走的身影,听到他们呼喊孩子回家吃午饭的声音。

又看到母亲从土院子里出来了,她穿着红色的毛衣,提着猪食桶,一会左,一会右,飞快的脚步,把桶提上石头板,马勺舀了猪食,倾倒在石槽中,对哼哼哈哈的猪们说,不要抢,不要抢,多的是!

山西晋东南黄土高坡的清明景色

梨花含苞待放

杏花即将谢完

野生大黄和苦菜

土崖上有个马蜂窝

近处是荒凉,远处是煤矿

村口的麦田

熬的米汤,小米,花生,大豆,大枣

父亲做扯面

焖面,很好吃

晚上有点冷,开个小太阳

炒馒头,小时候的最爱

绿豆凉粉,6块钱一碗

当地名吃:芥末汤

当地名吃:川汤

当地小吃:玉米糕

来源:石阶陡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