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观音禅寺:千年银杏下的禅意流转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6 17:26 2

摘要:在西安的秋色版图里,有一处地名近年如鎏金般炽热——终南山北麓的古观音禅寺。让它从静谧古刹跃为众人追捧之地的,并非繁复的殿宇楼阁,而是寺内那株穿越了1400余载光阴的古银杏树。这株“活化石”的身世自带传奇色彩,相传为唐太宗李世民亲手栽种,如今依旧枝繁叶茂,宛如一

在西安的秋色版图里,有一处地名近年如鎏金般炽热——终南山北麓的古观音禅寺。让它从静谧古刹跃为众人追捧之地的,并非繁复的殿宇楼阁,而是寺内那株穿越了1400余载光阴的古银杏树。这株“活化石”的身世自带传奇色彩,相传为唐太宗李世民亲手栽种,如今依旧枝繁叶茂,宛如一位沉默的时光守护者。

抬眼望去,古银杏的树形堪称磅礴,冠幅如撑开的巨伞,将大半个庭院遮蔽在浓荫之下;树干高耸挺拔,直刺云霄,足有20多米高,需数人合抱方能环握的树径,更是将千年的风霜镌刻成了深褐色的纹理。树下,一汪千年古泉潺潺流淌,泉水清冽甘醇,昼夜不息。泉水与银杏树,恰似一对相守千年的知己——泉水以温润的滋养,让古银杏在岁月更迭中始终保持生机;古银杏则以繁茂的枝叶,为泉水遮挡烈日与尘埃。这种相互依存的羁绊,正如“秤不离砣,砣不离秤”般紧密,在时光的长河里静静流淌,见证了禅寺的兴衰与变迁。

古观音禅寺的香火,亦如这泉水与古银杏般,延绵传承从未断绝。关于寺中泉水,当地还流传着“可医治百病”的说法,正因如此,远近百姓常常慕名而来,只为取一瓢甘泉水,这份对泉水的信赖,也让禅寺多了几分人间烟火气。如今,禅寺在悟宣法师的主持下,有着清晰的弘法纲领:“以禅修为根本,以观音为契机,以茶为方便,开展修学体验和弘法活动”。作为一座以禅宗为传承的古刹,寺内僧人每日持颂《金刚经》《六祖坛经》,晨钟暮鼓间,佛法的智慧在庭院中静静弥漫。恰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古观音禅寺无需凭借显赫的声名,仅这份禅意与传承,便足以打动人心。

不过,对于绝大多数慕名而来的游客而言,最初吸引他们的,并非深奥的佛法,而是秋日里那满树金黄的银杏。每到深秋,古银杏的叶片如万千金蝶般缀满枝头,微风拂过,金叶簌簌飘落,铺就一地“黄金毯”。游客们纷纷围绕着银杏树拍照、议论,惊叹于自然与时光的神奇。就在这不经意的观赏与流连中,禅寺的禅意氛围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人——或许是殿宇上的飞檐翘角,或许是僧人诵经的悠远声线,又或许是古泉边的石刻题字,都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不自觉地去探寻禅寺的历史与典故。可以说,这株古银杏与那汪古泉,成了人们亲近佛法最温柔的引路者。

禅寺因树而声名远播,泉水因树而更显灵秀,这种相互成就的关系,不正是佛教“因果论”最生动的例证吗?随着古观音禅寺的走红,罗汉洞村也随之受益——川流不息的人流车流,让村里的农家乐、文创小店生意兴隆,村民们的生活也因这株千年古树而愈发红火。而更珍贵的是,每一位前来观赏银杏树的游客,在沉醉于美景的同时,都能被禅寺宁静的氛围所熏陶,在心中播下一颗向善向美的种子。

若你也想亲身体验这份禅意与秋景,前往古观音禅寺的路线十分清晰:沿西万路上环山路向西行驶7、8里,再向南行400多米便能看到指引牌;或是从沣峪口上西户路,行至罗汉洞村转弯即到。抵达后,不妨先饮一瓢古泉之水,再在古银杏下静立片刻,感受千年时光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温柔印记。

来源:读诗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