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类最常见的肾损药,是非甾体类抗炎药。就像她吃的那种,一盒十几块,药店随便买。布洛芬、双氯芬酸、吲哚美辛,这些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缓解疼痛,但也同时抑制了肾小血管扩张,导致肾小球灌注压下降。在水分不足、年龄大或已有肾病的情况下,轻则肾功能下降,重则急性肾衰竭。
她来的时候,整个人肿得像吹起来的气球。脸圆、眼泡肿、腿按下去一个坑,尿量一天不到200毫升。查肾功能,肌酐已经飙到480,尿素氮也明显升高。
她是一名长期吃止痛药控制关节疼痛的患者,五年没系统体检,直到出现急性肾衰竭,才意识到,吃药可以止痛,但也可能止住了肾的“呼吸”。
肾脏是一个“沉默”的器官,90%的肾病早期无痛、无症状。但它承担着全身的排毒、平衡水电解质、调节血压、生成红细胞等重要功能。
一旦受损,补得不是一片肾,而是一个人的生活质量。药物性肾损伤在我门诊上几乎每天都能见到,尤其那几类药,明明是“治病”的,却常常成了“肾杀手”。
第一类最常见的肾损药,是非甾体类抗炎药。就像她吃的那种,一盒十几块,药店随便买。布洛芬、双氯芬酸、吲哚美辛,这些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缓解疼痛,但也同时抑制了肾小血管扩张,导致肾小球灌注压下降。在水分不足、年龄大或已有肾病的情况下,轻则肾功能下降,重则急性肾衰竭。
一项2022年《中国肾脏病学杂志》的回顾性研究显示,在住院急性肾损伤患者中,超过38%曾在发病前两周内使用过非甾体抗炎药。
而很多人吃得并不多,只是“腰酸腿痛吃两粒”,但肾脏不像胃痛那样会喊疼,它是被一点点逼到墙角的。
第二类是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草药。这类药最危险之处在于,它不是“立刻毒”,而是“潜伏毒”。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马兜铃、天仙藤等药材中含有马兜铃酸,它进入体内后,直接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DNA,导致不可逆坏死和纤维化。很多人几年后才出现慢性肾衰,等发现时,肾已经“布满疤痕”。
1993年比利时的“中药减肥案”至今是肾科教材里的经典警示——超过100名女性因服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配方减肥,出现快速进展的肾衰竭,部分甚至发展为尿毒症+泌尿系癌变。这个事件后,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马兜铃酸列入强致癌物清单。
第三类是大剂量或长期使用的抗生素。尤其是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B。这些药物对细菌致命,对肾也一样“下手狠”。
它们主要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细胞肿胀、坏死、脱落,表现为蛋白尿、尿量减少和血肌酐上升。尤其是在ICU、老年病房、肿瘤科,这种药物性肾损伤比例并不低。
2021年《中华感染与免疫杂志》一项关于重症感染抗生素使用的研究显示,在使用万古霉素超过7天的患者中,肾损伤发生率高达29.4%。
而且不少药物是“必须用”,这时医生会严格监测血药浓度、补液、联合保护肾脏药物,但问题是,有些患者是自己拿着剩药吃,或者网上买来“试试”,这才更危险。
第四类,是滥用利尿剂和泻药。有些人为了“排毒养颜”,长期吃番泻叶、泻盐,或者每天吃利尿片“排水瘦身”。
这些药物一开始让人觉得“轻松了”“瘦了”,但其实是电解质紊乱+肾脏灌注减少的双重打击。肾脏在持续水盐丢失中,陷入慢性缺血状态,最终走向萎缩。
我遇到一位年轻女性,长期服用复方利尿丸控制体重,最后出现低钾性肌无力、肾小管酸中毒,肌酐升到300多,24小时尿蛋白超过2克。她的“漂亮代价”,是终身的慢性肾病管理。
药物性肾损伤的可怕之处,不是“毒性强”,而是“毒性隐”。很多人吃药后没有立刻不适,却在几年后查出肾病,根本联系不到当初那几片药。而肾脏的代偿能力极强,哪怕只剩30%功能,也能维持正常代谢,这让病情更容易被掩盖。
药物进入肾脏的方式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分泌。一旦有毒代谢物在肾小管聚集,就可能引起局部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细胞凋亡。久而久之,局部组织纤维化,形成慢性间质性肾炎,这是非常常见的一类药物性肾病结局。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高血压人群、慢性肝病患者是药物性肾损伤的高危人群。因为他们本身肾血流量就少、代谢能力差,又常常要服用多种药物,交叉作用增加了肾负担。
临床中经常看到80岁老人每天吃十几种药,血肌酐悄悄升高,直到某一天,尿量骤减,才查出药物相关性肾衰竭。
2020年《中华肾脏病杂志》一项多中心数据分析显示,我国住院老年患者中,药物相关性肾损伤发生率达17.8%,其中近一半患者对药物成分并不知情,仅凭“别人说有效”就随意服用。
药物性肾损伤并非不可逆,但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停药。起初只是轻度蛋白尿、尿比重下降、肌酐轻度升高,这时若能识别信号、及时干预,多数可以恢复。但如果拖延至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阶段,那就是一条不归路。
我总叮嘱病人:肾病不是药物治好的,是药物避免坏掉的。凡是口服的、注射的、含有活性成分的,只要进了身体,就绕不开肾脏。每吃一粒药,肾都要“擦一次地”。
现实中,不是药物毒,而是用药不当。医生开的药,有权衡、有监测、有预案。而自己吃的药,往往没有这些“安全网”。特别是“老毛病”反复发作时,不少人会自己找药吃,但许多所谓“速效”、“纯天然”的药物,隐藏着难以逆转的肾损风险。
我见过太多因“信了偏方”“用了保健品”“长期吃止痛药”而走到透析的患者。他们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没有意识。他们不是没救,而是没早停。肾病常常不是病来的快,而是“药下得多”。
我们医生能做的,是在你还没出问题时,把那条隐蔽的岔路指给你看。你不一定非走主路,但至少别走向悬崖。药是双刃,肾是底线,别让治疗变成伤害。
[1]陈海燕.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肾脏病学杂志,2022,38(4):289-292.
[2]吴静.马兜铃酸相关性肾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12):6212-6215.
[3]李志强.抗生素相关性肾损伤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感染与免疫杂志,2021,41(8):662-667.
[4]王丽.住院老年患者药物相关性肾功能损害分析[J].中华肾脏病杂志,2020,36(6):421-426.
文章旨在传播健康知识,禁止发布与医疗行业相关的言论,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不得发表背离国家政策、诋毁医院声誉、损害医院形象的言论。内容要传播正能量,必须积极正面,符合中国国情,立足于国家政策利好的观点,不得发表任何负面言论,确保内容符合主旋律。
来源:程医生健康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