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回顾了20世纪40年代,几位台湾青年不满日本殖民统治,跨越海峡从台湾回到祖国大陆,投身抗日战争,在血与火交织的残酷时代中燃亮了一束纯净炙热的火光。
还记得台湾导演侯孝贤的电影《好男好女》吗?
电影回顾了20世纪40年代,几位台湾青年不满日本殖民统治,跨越海峡从台湾回到祖国大陆,投身抗日战争,在血与火交织的残酷时代中燃亮了一束纯净炙热的火光。
五位台湾青年的原型之一萧道应,来自台湾的一个抗日世家——台湾屏东萧家。
在《胜利1945——我家的两岸抗战记忆》首集中,我们将跟随萧道应之子萧开平的视角,走近这个台湾著名的抗日家族。节目借助原创动画制作、AI复原技术,让尘封的家族记忆被再度唤醒,让那段属于两岸同胞共同奋斗、彼此守望的峥嵘岁月,穿越时空,重现在世人面前。
时间拨转回1895年。
这一年,《马关条约》签订,日军在台湾屏东登陆,萧家先辈萧光明在萧家古厝南侧的步月楼,率领当地乡民奋起抵抗,打响台湾南部抗日第一枪。
步月楼一役,萧光明次子萧升祥和三子萧月祥为国捐躯,其中一位就是萧道应的祖父。
在萧开平的记忆里,曾祖父、祖父乃至父亲母亲,都怀有极坚定的抗日意志。
萧开平的父亲萧道应,在“台北帝国大学”医学部学习,母亲黄素贞,在“台北帝国大学”担任汉语老师,教唱抗日爱国歌曲,把红色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间。
1940年,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侵华战争,萧道应夫妇和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毅然决然返回大陆。
“父母在回祖国的船上,就撕掉‘护照’,立志不当日本人,要当中国人!”萧开平激动地说。
一年后,他们又经上海辗转广东,加入丘念台领导的敌后游击队“东区服务队”,凭借所学专业,在抗日一线发光发热。
在广东抗战时,萧道应和黄素贞的第一个孩子——继诚出生了。面对抗日工作的艰巨与流动性,他们深知带着婴孩将寸步难行。为了使命,他们忍痛做出抉择:将孩子托付他人领养。这对年轻夫妻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
黄素贞晚年手稿
“我和继诚只有六个月的母子缘,在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一别就没法再见面了。”晚年黄素贞在回忆录《我和老萧的抗战岁月》中写道。
抗战胜利后,夫妻追查儿子下落,却得知孩子已死于肺病。
怀着对孩子的牵挂,萧道应夫妇报效家国的脚步没有停下。在东区服务队,萧道应发挥医学专长治病救人,黄素贞则做过护士、教师。当时,他们为了治疗罗浮山盛行的疟疾,冒险去沦陷区买奎宁、阿托品。
原本衣食无忧、家境优渥的他们,在大陆的6年,不但常分隔两地,一天走几十公里的山路也是常事。
萧道应夫妻在“东区服务队”旧照
当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传来,萧道应夫妇难掩激动。此时,是他们在大陆参与抗战的第六个年头。
萧开平从小就听家人讲述萧家祖辈的抗日事迹,以及父母两人返回大陆投身抗战的故事。萧道应夫妇临过世时,仍在挂念祖国,深切期盼两岸统一。
2012年9月,萧道应辞世,享年87岁。报载讣闻中写道:“缅怀先公毕生济世救人,热爱祖国贡献心力,追求国家富强统一坚贞不移。”
抗战是两岸共同的记忆。任凭海峡阻隔,血脉深处的民族气节始终如一;任凭岁月流转,骨子里的家国情怀永不褪色。
了解这段热血往事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台海时刻”特别推出《胜利1945——我家的两岸抗战记忆》系列AI动画微纪录片。
本片共六集,于10月25日起每周六12:00,在B站纪录片频道、卫视中心新媒体矩阵、台海时刻官方矩阵等新媒体平台上线,推播一集。
节目聚焦6组台湾同胞的抗战故事,通过实拍后人采访、原创动画制作及AI复原等多元形式,以“小切口”讲述台湾同胞熠熠生辉的抗日往事,展现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
山河沧桑但不改其色,两岸凝聚的民族血脉始终热烈滚烫。让我们一同触摸那段烽火岁月中不屈的灵魂,感受跨越海峡团结御侮的共同信念。
来源:海峡卫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