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工业循环水零排污难题:GB/T 44325—2024 水质检测标准与技术路径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7 15:31 2

摘要:随着环保政策日趋严格,叠加工业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实现工业循环冷却水“零排污”已成为企业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24年8月发布的《GB/T 44325—2024工业循环冷却水零排污技术规范》,首次从国家标准层面系统性明确了零排污系统的水质检测标准与工艺流

随着环保政策日趋严格,叠加工业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实现工业循环冷却水零排污已成为企业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24 8 月发布的《GB/T 44325—2024 工业循环冷却水零排污技术规范》,首次从国家标准层面系统性明确了零排污系统的水质检测标准与工艺流程控制要求,为行业规范化推进零排放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结合该标准核心内容,深入解析水质检测的关键指标、控制要点及配套技术方案,并介绍适配的专业监测仪器,为企业落地零排污提供实操参考。

补充水水质要求:零排污系统的源头防线

补充水作为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输入源头,其水质直接决定后续零排污系统的运行稳定性与处理成本。《GB/T 44325—2024》对补充水核心指标提出明确要求,具体如下:

关键指标解读

pH :补充水 pH 值若偏离 6.5~8.5 的中性区间,会加速管道与设备的腐蚀,需通过预处理(如投加酸碱调节剂)将其调节至标准范围后再进入系统;

悬浮物(SS)与浊度:高 SS 和浊度会堵塞后续膜处理系统、沉积在换热面形成污垢,需采用介质过滤、超滤等预处理工艺去除杂质,确保浊度稳定≤5 NTU

COD 与石油类:二者反映水中有机物含量,超标易滋生微生物、形成生物黏泥,需通过氧化(如臭氧氧化)或生物处理工艺降低浓度,避免影响系统水质平衡。

循环冷却水运行水质控制:动态平衡是核心

在零排污系统运行过程中,水质需通过除硬、降浊、过滤、浓缩等多重处理单元实现动态调控,避免结垢、腐蚀与微生物污染。《GB/T 44325—2024》明确了运行阶段的关键控制指标:

核心控制要点

钙硬度与总碱度管控:需结合水质特点选择除硬工艺,如投加石灰的化学软化法、电化学除硬法,防止钙镁离子沉积形成硬垢;

氯离子抑制Cl具有强腐蚀性,浓度超标时需通过反渗透(RO)或电渗析脱盐工艺降低含量,保护金属设备;

微生物管理:除指标外,标准隐含要求异养菌总数≤1.0×10 /mL,需定期投加非氧化杀菌剂(如季铵盐类),抑制生物膜生长。

水质检测方法:标准为基,确保数据精准

GB/T 44325—2024》引用 20 余项国标及行业标准,为各指标检测提供统一、可靠的方法依据,避免数据偏差。核心指标的检测方法示例如下:

总铁测定:采用《GB/T 14427 工业循环冷却水及锅炉水中铁含量的测定》中的分光光度法,检测灵敏度达 0.01 mg/L,可精准捕捉微量铁离子变化;

氯离子检测:依据《GB/T 15453 工业循环冷却水和锅炉用水中氯离子的测定》的硝酸银滴定法,适用于高盐废水场景,结果稳定性强;

COD 分析:按照《GB/T 15456 工业循环冷却水和锅炉用水中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 高锰酸盐指数法》执行,可快速评估水中有机物污染程度。

技术应用建议:从标准到落地的实践路径

模块化工艺设计:企业需结合补充水水质特点选择适配处理单元,例如高硬度水源可采用化学软化 + 反渗透组合工艺,高有机物水源可增加生物处理单元,确保系统针对性运行;

智能化实时监控:部署在线监测设备是保障水质稳定的关键,如西安赢润环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 ERUN-SZ1S-A 多通道水质在线监测仪,可实时采集 pH、浊度、电导率等关键指标数据,联动药剂投加系统实现精准调控,减少人工干预;

资源化利用:对系统浓缩后产生的混盐(如 NaClNaSO),可通过分质结晶技术分离提纯,实现盐资源回收利用,提升零排污系统的经济性。

(注:西安赢润环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提供零排污水质监测配套服务,如需 ERUN-SZ1S-A 多通道水质在线监测仪等产品的详细资料,可直接留言。)

GB/T 44325—2024》的发布,为工业循环冷却水零排污构建了从水质检测到系统设计的完整技术框架,不仅填补了行业标准空白,更为企业节水减排提供了明确方向。企业需以标准为纲,结合自身工况优化工艺、配置专业监测设备,在满足环保合规要求的同时,实现降本增效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双重目标。未来,随着零排放技术的持续迭代,工业循环冷却水管理将逐步迈向智能化、资源化新阶段,为行业绿色转型注入新动能。

来源:双羿环境mim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