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只是在银行柜台上,听工作人员说“这个更划算”,签了字,按了指纹,完成了人生里最信任的一次操作。
邵阿姨的24万存款,不是被偷的,是被“教”走的。
她没点错链接,没信假客服,更没主动转账。
她只是在银行柜台上,听工作人员说“这个更划算”,签了字,按了指纹,完成了人生里最信任的一次操作。
谁也没想到,那张薄薄的存单,背面藏着一道看不见的电子门——只要有人远程打开屏幕共享,她银行卡里的钱,就能像水流一样,悄无声息地淌出国境。
这事儿最让人心里发冷的,不是诈骗分子有多高明,而是银行的流程,真的“合规”到让人哑口无言。
合同签了,签字按手印全齐,连语音提示都播了。
“我们没责任。
”这话听着像推诿,但细想,真能怪他们吗?
他们没逼她下载软件,没骗她人脸识别,他们只是把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包装成了一次普通的理财升级。
邵阿姨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她只是个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想把一辈子攒下的钱,存进银行,图个安心。
可现在的银行系统,早就不是几十年前那个“开门见人、存折拿在手里”的地方了。
它越来越智能,也越来越冷。
你填表、签名、按指纹,看起来所有环节都在提醒你“这是你的决定”,可你根本不知道,你签的不是一张纸,是一道后门。
银行说要改。
给老年人印大字表、加亲属验证、强制柜面取款——听着是补丁,其实是亡羊补牢。
可这补丁,早该在二十年前就打上。
现在出事了才想起老人看不懂小字,才想起他们不懂“电子存单”和“纸质存单”的差别,才想起他们一被诱导就“听安排”——这不是服务升级,这是用血泪换来的认知落后。
最揪心的是追回的那6万。
剩下的18万,可能早已在缅甸某个潮湿的房间里,变成了一部手机、一辆车,或者几个诈骗分子的“工资”。
数字背后,是一个老人半年的菜钱,是她给孙子买奶粉的指望,是她夜里翻来覆去盘算的“明天能不能吃肉”。
这不是技术的错,也不是老人太天真。
是整个体系,太习惯把“合规”当成免责金牌。
当所有流程都走完,责任就消失了。
没人记得,有些客户,一辈子没签过电子合同,第一次听说“人脸识别”,是被电话里一个温柔的声音说:“阿姨,您配合一下,系统要确认您本人。
”
老人不是不懂防骗,他们是不懂,自己信任的机构,居然也可能藏着陷阱。
现在有了新规,双验证、实物存单、快处通道,听起来挺稳。
可你知道真正管用的,是什么吗?
是柜员肯多说一句:“阿姨,这个不能网上转,我帮您写在纸上,您拿回家给子女看看。
”是银行门口的宣传单,不用“投资理财”“资产配置”这种词,而是写:“别让陌生人帮你操作手机,哪怕他说是银行的。
”是子女能不嫌烦,每周陪老人去趟银行,哪怕只是看着她把存单放进铁皮盒子里。
技术可以更新,但人心的信任,经不起一次又一次的“合规流程”。
邵阿姨的事,不是一起孤立的诈骗案。
它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在这个效率至上、数字化狂飙的时代,对老年人留下的,到底是便利,还是深渊。
别等下一个老人被“教”走存款了,才想起,有些服务,不该只讲效率,得讲温度。
有些签字,不只是签名,是托付。
有些流程,不是走完就完事了,是得问一句:您真明白了吗?
来源:雾里从容摸索的过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