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炎培被誉为 “中国职业教育之父”, 他对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做出了开创性贡献。黄炎培曾为塾师、举人,后以记者身份考察中外教育与实业。他发现中国教育脱离职业、致学生失业,遂倡导 “教育与职业结合”,创办中华职业学校,提出 “大职业教育主义”,其理念至今影响深远。
黄炎培被誉为 “中国职业教育之父”, 他对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做出了开创性贡献。黄炎培曾为塾师、举人,后以记者身份考察中外教育与实业。他发现中国教育脱离职业、致学生失业,遂倡导 “教育与职业结合”,创办中华职业学校,提出 “大职业教育主义”,其理念至今影响深远。
——莫愁大观园
黄炎培(1878-1965),字任之,上海川沙人,中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家。早年当过塾师,考过秀才,中过举人。后来受到近代新教育的影响,以《申报》旅行记者和游美实业团随团记者身份,广泛考察和报道国内外教育、实业、社会状况,这位曾经的举人开启了对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探索之路。
教育应当与职业相结合
黄炎培早年在家乡从事教育工作,在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中,他深受启发,决心投身于教育改革的事业,致力于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发展之路。
为了探寻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黄炎培“从广阔的社会和各方关联中去寻找答案”,开启了实地考察的历程。1914年,黄炎培以《申报》旅行记者的身份开始了对浙江、安徽、江西等省的考察之旅。“芜湖之米,九江、皖南之茶,铜官山之铜,景德之磁”,以及长江下游的水利工程,湖州南浔铁路,还有外国的美孚牌煤油、胜家牌缝纫机等等,都是他开展调查的对象。近代以来,外国工业企业在国内的发展,对国内的传统手工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导致国内工业经济长期萎靡。如何抵抗外国工业对国内产业的破坏?黄炎培从旅行考察中切实感受到,必须振兴国货,“从创办国货工厂入手”。而创办国货工厂,离不开大量实用人才。
在考察北京、天津、山东等地的教育状况过程中,黄炎培发现,中学和高等教育的初衷是培养“社会中坚人物”,但结果却培养了一大批没有实用技能的“高等游民”,这些毕业生除了升学之外,几乎没有就业出路。为什么新教育推行至今,却是这样的结果?黄炎培认为,这是教育走错了路,教育与职业是分离的,学校与社会也是分离的,学生完全不了解社会,也没有职业技能,所学非所用,最终导致大量学生毕业即失业。而在考察了美国教育和社会状况之后,他发现,在教育理念上,美国教育注重改造,注重培养学生对公众的责任。此外,美国政府连续颁布多项职业教育法案,以推动职业教育,还有对职工进行补习教育,以增强工人的职业知识和技术能力。
黄炎培意识到,长期以来中国教育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劳动,人才培养无法满足近代化建设的需求,这种人才供需矛盾必须改变,而职业教育是教育与生活、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中国教育需要迫切解决“教育与生计”的关系,以及如何实际推广职业教育,以解决国内“最困难之生计问题”,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即职业教育。
中华职业学校:中国最早的专门职业学校
通过在国内外的旅行考察,黄炎培深信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建设需要大量职业人才。在上海陆家浜,黄炎培打破传统社会“君子劳心,小人劳力”的偏见,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专门职业学校——中华职业学校。
学校初创时,条件非常简陋,仅有一条很窄的煤屑小路通往学校。为了改变状况,全校从校长、教师到学生,共同合作,铺煤屑,开沟渠,将坑洼之地改造成平地和操场,搭建校舍也全部由师生完成。当时学校生存困难,师生吃的大米是杂有沙粒、老鼠屎的“八宝饭”。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校长带领学生,不论雨雪寒暑,每天坚持集体早操,其“苦教”作风得到社会公认。
黄炎培坚持职业学校为当地建设需求服务,科目设置充分考虑当地社会职业现状。他对周边地区进行广泛职业调查,针对该地区对木工、铁工、珐琅、纽扣等职业人才需求,优先开设木工科、铁工科、珐琅科、纽扣科等实用科目,又根据实际需要增加土木、留法勤工俭学、染织、师范、商业、会计、文书、机械技术、机械制图、化工、石油机械等新科目,基本涉及了当时国内主要的经济领域。学校还设有科目工场,他一面推广职业教育的实践场所,一面从事国货生产和抵制外货。该校珐琅工场、机械工场后来发展为中华珐琅厂、中华铁工厂。
大职业教育:从城市转向农村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农村社会发展得好不好,事关全局。为了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中国社会实际,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不应该局限于职业学校,还要参与社会建设活动,尤其是农村建设,这就是“大职业教育主义”。
“大职业教育主义”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将职业教育的重心从城市转向广大农村。在黄炎培的提议下,江苏昆山县徐公桥农村改造试验区正式创办,国立东南大学农科、教育科等教育机构共同合作,帮助当地开展修路筑坝、植树造林、科学种田、公共卫生、娱乐活动、劝学识字等。此外,还组织农学团、新农具推进社等,切实为农村社会服务。
全面抗战时期,社会对生产需求量激增,仅靠职业学校培养人才,远远难以满足国家生产需求。黄炎培提倡大学、专科学校也参与其中,开展职业补习教育。教育形式也不拘一格,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共同学习,教师也可以送教上门,在街头、树下、田间、地头,随时随地开展职业补习。教学也不限于文字,还可以是讲解、问答、播音、通信等,这些都是因地制宜、切实有效的方式。
为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黄炎培还以自己的儿子黄大能做教育实验,让黄大能在中华职业学校学习,毕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进入复旦大学学习,毕业后又去工作,再赴英国留学,最终黄大能成为土木工程专家。黄炎培总结,这种“读书-工作-再读书-再工作”的职教模式,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了一种现实可行的职业成才之路。许多学生深受影响。
黄炎培以旅行记者起步,用脚步丈量教育改革之路,从城市到农村,从学校到社会。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成果,至今仍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激励着无数教育工作者继续探索,为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不懈努力。
任小燕: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纸上 掠影
来源:江苏莫愁杂志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