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展望“十五五”,新能源将进入全面市场化发展新阶段,迎来“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战略机遇期。在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宏伟蓝图引领下,风、光、氢、储四大领域将深度融合、协同发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筑牢坚实可靠的绿色能源根基。
“十四五”时期,我国新能源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超额完成规划目标,有力支撑了国家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转型。
展望“十五五”,新能源将进入全面市场化发展新阶段,迎来“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战略机遇期。在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宏伟蓝图引领下,风、光、氢、储四大领域将深度融合、协同发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筑牢坚实可靠的绿色能源根基。
光伏迈向主体能源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我国光伏产业实现了从“补充能源”向“主体能源”的历史性跨越。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达11.1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的30%,超越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我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完善、最具竞争力的光伏产业体系,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四大制造环节产能全球占比均超过80%,稳居世界首位。光伏装备与产品遍布全球,成为拉动上下游投资、出口与就业的重要产业集群。PERC、TOPCon、BC、HJT、钙钛矿等高效电池技术百花齐放,电池转换效率屡次刷新世界纪录。光伏度电成本在过去十年内下降超过90%,经济性优势日益凸显。
展望“十五五”,光伏产业将迎来更高质量的发展新阶段。
技术创新持续突破。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透露,天合光能将聚焦新一代高效光伏技术与场景化综合解决方案,重点布局钙钛矿叠层电池等前沿方向,目前已累计申请相关专利近500件,并建设中试线,致力于在现有晶体硅组件基础上实现效率再提升4个百分点以上。
应用场景深度拓展。“光伏+农业”“光伏+畜牧”、光伏建筑一体化、绿色算力等多元化场景将迎来规模化发展。随着整县光伏推进和分布式市场化交易机制完善,分布式光伏占比将持续提升。预计到2030年,分布式光伏在总装机中的占比将从目前的40%提升至50%以上。
全球布局加速推进。英利能源董事长尹绪龙指出,能源低碳转型已成为全球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风光”产业作为中国的新名片和具有领先优势的产业,必然会在推动全球能源变革、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出重大作用。未来,已经具备丰富经验和领先优势的中国光伏产业,必将在国际能源合作中为全球能源转型作出更大贡献。
产业生态日益完善。随着光伏装机规模持续扩大,配套的电网基础设施、储能设施、智能运维体系将同步完善,成为光伏进入高比例发展阶段的重要支撑力量。预计到2030年,全国光伏装机容量将突破20亿千瓦,年发电量占比将超过15%,有望成为电力系统的中坚力量。
风电海陆并举攀上新高度
“十四五”时期,我国风电产业实现了从“资源开发型”向“系统引领型”的历史性跨越,在我国能源安全保障、绿色产业链构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
目前,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稳居全球首位,连续多年新增装机量全球第一,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占全球一半以上,风电发电量在全国电力结构中的占比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完整的风电装备制造体系,形成覆盖整机制造、叶片、塔筒、齿轮箱、发电机、电控系统等全链条自主化能力。
“十五五”时期是风电产业步入全面市场化发展阶段的第一个五年,行业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推动风电保持持续稳定增长。
装机目标再创新高。明阳智慧能源董事长张传卫指出,风电行业“十五五”发展路径已经明晰:自2026年起,中国风电力争实现年新增装机1.2亿千瓦,五年累计突破6亿千瓦。这一目标对应海上、沙戈荒、低风速三大主战场的技术与产能储备已经就绪,氢、氨、醇等多元化应用场景全面启动,中国风电将在新一轮发展中为全球能源转型作出更大贡献。
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围绕“更大、更智、更融合”的方向,持续向大型化、深远海迈进,重点突破大功率机组、超长柔性叶片及漂浮式风电等关键技术。同时,加速与数字化、智能化深度融合,提升发电效率与经济性。
价值创造能力增强。金风科技副董事长、总裁曹志刚强调,面向“十五五”时期,我国风电行业必须转变思维,从“规模驱动”转向“价值驱动”,聚焦质量与效益提升,打造“为市场而生”的产品,使风电成为促进市场繁荣的重要杠杆。
张传卫指出,中国风电已确立全球引领地位,这得益于庞大的市场规模与国家推进“双碳”目标的坚定意志。在实现36亿千瓦新能源装机的宏伟蓝图下,我国风电产业链技术创新、产业规划及非电领域消纳能力均已具备规模化发展的坚实基础,全行业展示出昂扬奋进、迎接新发展阶段的信心与实力。
新型储能从规模扩张转向质效优先
新型储能被喻为电网的“超级充电宝”,通过在用电高峰放电、低谷充电的运行方式,实现电能在时间维度上的灵活调度与高效利用。“十四五”时期,其战略定位与市场价值发生根本性转变。
从规模看,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已达9491万千瓦,五年间增长近30倍,占全球总装机的40%以上。这一数字标志着新型储能首次超越抽水蓄能,成为我国电力系统中仅次于火电的第二大灵活性调节资源,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与市场潜力。
从技术看,我国储能正呈现“多点突破、体系协同”的创新格局。锂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飞轮储能等技术路线齐头并进——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主机、全国产化液流电池隔膜、单体兆瓦级飞轮储能系统等关键设备不断突破;重力储能、液态空气储能、二氧化碳储能等前沿技术加快落地。我国在全球电池产能中占比约70%、电化学储能占比75%,正极材料和电解液产量更达全球90%,已形成规模领先、技术自主的完整产业链优势。
展望“十五五”时期,新型储能预计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近期,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为储能行业注入强劲动力。该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1.8亿千瓦以上,预计带动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这不仅是一个数量目标,更是对储能规模、质量和应用场景的全方位提升。
然而,规模扩张之外,更深层次的转型正在发生:新型储能正逐步从“强制配储”走向“按需配置”,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引领”。当前行业也面临关键挑战——企业如何跳出市场“价格战”陷阱,杜绝以牺牲质量换取短期份额的行为;项目如何提升实际利用率,构建可持续收益模式;行业如何在多元场景中挖掘价值,探索更成熟的商业路径。
从追求“装得上”到实现“用得好”,从规模扩张转向质效优先,这正是“十五五”新型储能产业必须解答的时代命题。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原副司长刘亚芳认为,唯有在技术、机制与模式上持续创新,才能推动新型储能真正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建议围绕AI技术应用、应用场景差异化、复合与耦合型储能技术应用开展研究应用,书写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新篇。
氢能示范引领有序推进
在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战略布局中,氢能作为关键一环,在“十四五”期间实现了从试点示范到规模化破局的深刻转变。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将氢能正式纳入能源管理体系,明确“积极有序推进氢能开发利用”的法律地位,产业发展获得根本性制度保障,全链条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从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到工业领域清洁用氢替代,从煤电掺氨燃烧到高速公路通行费减免,多层次政策工具协同发力,为氢能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三北”地区依托资源禀赋承担全国90%以上绿氢生产任务,重点推动“绿氢+工业”融合示范;东部沿海则聚焦技术创新与高端应用,山东“氢进万家”、广东液氢运输等试点项目稳步推进;三大城市群已构建起完整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市场活力初显。
展望“十五五”,《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氢能产业被寄予厚望,大有可为。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此前指出,发展氢能产业,是能源领域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是实现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发展的战略选择。国家能源局将从五方面持续发力,夯实氢能产业发展基础:一是强化政策引领,在“十五五”能源发展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氢能产业发展目标路径,推动氢能项目和基础设施科学布局,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协调发展;二是坚持科技创新,加强对能源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攻关、集成应用示范等方面支持力度,推动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三是拓展应用场景,持续推动氢能在能源、化工、交通、冶金等领域推广应用,促进氢能产业规模化发展;四是加强行业赋能,推动各地建立健全氢能项目管理制度,持续完善氢能标准和认证体系,推动氢能产业规范发展;五是深化国际合作,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一带一路”、APEC、金砖机制等合作框架下推动氢能产业开放发展。
蓝图已绘、征程已启。风光氢储的协同发展被赋予了更深远的战略使命。其核心任务不仅局限于破解高比例消纳、产业链安全与经济性等关键瓶颈,更通过技术创新与市场机制的双轮驱动,共筑新型能源体系新格局,夯实全球领先的产业优势。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