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桐城市六尺巷考察时强调,人民内部矛盾要用调解的办法解决。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转自:新安晚报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安庆桐城市中心这条窄窄的六尺巷,因其承载的传统礼让故事和美动人而传颂至今。
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桐城市六尺巷考察时强调,人民内部矛盾要用调解的办法解决。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安庆桐城市检察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六尺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和合”“礼让”传统文化融入民事检察工作,形成“六尺巷民事检察和解息诉法”,通过听、查、借、融等方式,依法规范开展民事检察和解,促推双方当事人换位思考、各退一步、握手言和,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助力矛盾多元化解。今年4月,安庆市检察院通过专项行动,将这一做法在全市检察机关推广。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共办理和解息诉案件65件,促成和解8件,同比增长33%。
“六尺巷民事检察和解息诉法既是传统文化智慧和现代法治精神的深度融合,也为培育社会良好风气提供了坚实的法治支撑。”全国人大代表、东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任丁德芬对这一将传统文化与检察工作深度融合的创新做法表示赞赏。
作为深耕传统文化传播领域的践行者,丁德芬代表与传统文化赋能法治建设有着天然的共鸣。自2013年她便开启了东至周氏文化研究的追风之旅,12年如一日致力于推动周氏家风文化传播,积极引导万千家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深入了解六尺巷民事检察和解息诉法的内涵与实践成效后,她感触颇深:“这种工作方法避免了民事纠纷陷入‘对抗式’诉讼的消耗困局,如同周氏家训第十二条‘息讼端’便是以中华优秀家风文化息讼的真实写照,不仅能帮助基层群众涵养‘谦和友善’的道德素养,更让传统文化的温度渗透到基层治理中,为化解矛盾增添了温暖的柔性力量。”
此外,桐城市检察院巧借传统文化创新推出的以听民声、倡和合、促善治为主要内容的“六尺巷检察听证法”,也让身为检察听证员的丁德芬印象深刻。桐城市检察院设立在乡镇的六尺巷检察听证室里,精心布置的六尺巷典故图文、“让墙诗”手札等文化元素,让这里成为了富有特色的“和解文化空间”。丁德芬代表认为,这并非简单的文化符号陈列,而是将传统文化“活”用于法治场景的生动探索——置身其中,让陷于矛盾的当事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传统文化也借此成为滋养文明社会的源头活水,在新时代焕发出全新生命力。
基层群众之间的纠纷往往因为一些“小摩擦”引起,适合用“微调解”来推动化解。丁德芬代表希望检察机关持续扩大六尺巷民事检察和解息诉法和六尺巷检察听证法的辐射力影响力,引导更多人以这种接地气的方式化解纠纷调解矛盾,助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同时,广泛挖掘各类传统文化资源,将其深度融入检察工作,真正实现传统文化“古为今用”,以文化之力回应社会现实需求,为筑牢社会文明基石注入持久动能。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