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当同学们涌向教学楼时,我可能正驻足于图书馆前的广场。阳光穿过香樟树的枝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不仅仅是光影,在我眼中,这是未来景观设计中“光影互动”的活教材。我会迅速拿出素描本,勾勒下光线的角度、行人的动线,思考如何将这种自然的情趣融入未来的设计里。
我的校园生活,一半在课堂,另一半,则永远铺开在那本厚厚的素描本上。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我的眼睛仿佛总是比别人多带了一个取景框。
清晨,当同学们涌向教学楼时,我可能正驻足于图书馆前的广场。阳光穿过香樟树的枝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不仅仅是光影,在我眼中,这是未来景观设计中“光影互动”的活教材。我会迅速拿出素描本,勾勒下光线的角度、行人的动线,思考如何将这种自然的情趣融入未来的设计里。
专业课的教室,更像是我们的“工坊”。这里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无尽的方案与模型。记得那次“旧街区微更新”的课题,我们小组为了一个转角空间的设计争论不休。我坚持保留一棵老槐树,将其作为社区的记忆核心,而队友则更注重功能的实用性。从争执到磨合,最终当我们将想法变成精致的模型时,那种喜悦无以言表——我们用微缩的世界,表达了对真实世界的理解。
午后,我最爱去艺术学院顶楼的露天平台。那里是校园的制高点,能看到远山如黛,近处的建筑群错落有致。我常在这里写生,画建筑的轮廓,也画天空的流云。环艺专业教会我的,不仅是营造空间,更是如何让建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里的视野,就是我最好的课堂。
夜幕降临,生活从室外转向室内。台灯下,电脑屏幕亮着CAD或SketchUp的界面,桌上铺满了概念草图。与作业“鏖战”的过程虽然辛苦,但每当一个创意从脑海跃然纸上,再从图纸通过软件一步步变为逼真的效果图时,那种创造的成就感,足以洗去所有疲惫。
这就是我的生活,我们用画笔和软件解读世界,用尺规和模型构筑理想。校园的每一处风景,都是我们学习的现场;每一次观察与思考,都在为我们将来创造更美好的人居环境积蓄力量。
来源:创业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