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8日凌晨5点,贵州山区的高速服务区还笼罩在夜色中。于师傅像往常一样钻进驾驶室,准备继续运送那车新鲜水果。监控录像记录下这个平常的清晨,却成了他留给世界的最后影像——这个黑龙江汉子再也没能从驾驶室里走出来。
当贵州晴隆服务区的晨光洒在那辆孤零零的货车上时,谁又能想到驾驶室里永远沉睡的这个东北汉子,已经四个月没能好好抱抱女儿了?
10月18日凌晨5点,贵州山区的高速服务区还笼罩在夜色中。于师傅像往常一样钻进驾驶室,准备继续运送那车新鲜水果。监控录像记录下这个平常的清晨,却成了他留给世界的最后影像——这个黑龙江汉子再也没能从驾驶室里走出来。
“电话打不通,微信也不回...”远在东北的妻子谭女士声音哽咽。那个上午,她从9点打到10点,听筒里传来的始终是冰冷的提示音。女人的直觉让她坐立难安,最终通过4S店的GPS定位,在贵州晴隆服务区找到了丈夫的货车。
就在17个小时前,这对夫妻还在深夜通话中互道平安。于师傅严格按照货运规定,开了4小时车就休息20分钟。谁料这次例行休息,竟成了永别。
参与抢救的邓医生回忆现场时语气沉重:“赶到时患者已经瞳孔放大,颈动脉停止跳动。”急救人员把于师傅抬下车做心电图,仪器上那条冰冷的直线,宣告了一个家庭的崩塌。
翻看丈夫的死亡证明,谭女士红着眼圈说:“我不怀疑死因,他就是累的。”这句话道出了多少货运司机家属的心酸?4个月,120多个日夜,这个新入行的货车司机只回过两次家。为了女儿明年上大学,他咬着牙贷款买了货车,首付两万多元几乎掏空了家底。
谭女士在学校食堂打工,女儿正在备战高考。原本指望这辆货车能改变家庭命运,没想到却让顶梁柱永远倒在了异乡。在贵州殡仪馆,母女俩望着那个再也不会醒来的至亲,哭成了泪人。
一支爱心车队主动接过了方向盘,载着于师傅的骨灰开始了漫长的归乡路。2500公里,这段他生前最熟悉的高速公路,最后一次载着这个漂泊的游子回到黑土地。
深夜的服务区里,像于师傅这样的货车司机比比皆是。他们裹着军大衣在驾驶室里和衣而睡,天亮继续赶路。泡面是主食,方向盘当枕头,每个急转弯都可能藏着生命危险。
女儿的手机里还存着和父亲的最后聊天记录:“爸,这次回来能参加家长会吗?”对话框那头的回复永远停留在:“闺女乖,这趟跑完就回。”这个承诺,再也无法兑现了。
当我们享受着新鲜水果准时送达的便利时,可曾想过这些夜行侠付出了什么?猝死这个冰冷的医学名词背后,是连续工作20小时的疲惫,是贷款压力的煎熬,是无数个不能团圆的夜晚。
10月25日,于师傅终于“回”到了黑龙江老家。只是这次,他再也不用握着方向盘赶夜路了。那片黑土地上的白桦林在风中摇曳,仿佛在迎接这个永远沉睡的儿子。而谭女士摸着丈夫的骨灰盒喃喃自语:“以后女儿考上大学,你就在天上看着吧...”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全国1700万货车司机中,超过70%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这些流动在中国血管里的红细胞,正用生命支撑着经济发展的循环系统
下一个黎明来临之时,又有多少辆货车正在夜色中疾驰?驾驶室里那些熬红的双眼,是否也在期待着一个永远到不了的明天?
来源:扁鹊养生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