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字迹歪斜,铅笔改了又改,写着“宇称不守恒的边界条件可能被高估”。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科学家的死,为什么能让人吵三年?
不是因为他多有名,是因为他活得太真实了。
杨振宁走了,网上却还在翻旧账——翁帆是不是图钱?
遗产怎么分?
真爱还是算计?
可没人问,他临终前最后写下的那几页笔记,到底在算什么。
那不是情书,是手稿。
翁帆没开直播,没上热搜,也没发长文控诉。
她把六页泛黄的纸,悄悄交给了清华档案馆。
字迹歪斜,铅笔改了又改,写着“宇称不守恒的边界条件可能被高估”。
这句话,他拖了五十年没敢公开。
一个99岁的老人,在生命最后几个月,还在怀疑自己年轻时的结论。
你骂他娶了小妻子,他却在改自己年轻时的公式。
国际上,戴维·格罗斯把1972年的信翻出来了。
那年杨振宁给他写:“你那个规范场,太漂亮了,但没用。
”格罗斯当时笑了,觉得这老头太固执。
可十年后,整个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全靠这个“没用”的东西撑着。
今天CERN的实验室里,有块牌子写着“杨-米尔斯理论奠基处”。
没人提他娶了谁,只提他算出了什么。
清华新设的基金,27所大学抢着申请。
有人想研究他早年那个冷门的“杨-巴克斯特方程”,说它能解开量子纠缠的钥匙。
可你知道吗?
这东西,他1967年就写在课堂笔记背面,被学生当废纸扔了,他捡回来,藏了四十多年。
遗产?
法律早定了。
房产归清华,版权归国家,连他回国时带的那箱手稿,都在特藏室锁着,连家属都得预约才能看。
没人争,因为没人敢碰。
他不是留了钱,是留了火种。
最近赵公博团队用他的统计力学模型,重新算了一组暗物质数据,结果和观测吻合得吓人。
欧洲那边直接开了个“杨振宁学者”项目,专招中国年轻人去搞理论。
没人提年龄,没人提婚姻,只问:你读过他1956年的那篇论文吗?
读懂了吗?
我们总爱把伟人拉下神坛,塞进八卦的框里。
可真正伟大的人,从不在意别人怎么看他。
他活到101岁,不是为了等一句“真爱”,是为了等一个能看懂他公式的人。
翁帆不说话,是因为她知道,他要的不是谁陪他老,而是谁接着算下去。
你骂他晚婚,他却在算宇宙的规律。
你吵他遗产,他早已把所有答案,写进了未来。
最好的纪念,不是眼泪,是有人凌晨三点,打开那本旧笔记,提笔继续写。
来源:快乐湖泊V2WD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