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川端康成在《雪国》开篇写下的句子,也是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开头之一。短短十几个字,却为读者打开了一个寂静、清冷而又充满诗意的世界。这部历时十余年创作的小说,不仅是川端康成文学艺术的巅峰,更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作品。那么,这个雪国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它又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
这是川端康成在《雪国》开篇写下的句子,也是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开头之一。短短十几个字,却为读者打开了一个寂静、清冷而又充满诗意的世界。这部历时十余年创作的小说,不仅是川端康成文学艺术的巅峰,更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作品。那么,这个雪国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它又为何能够穿越时空,持续打动全球的读者?
一、十余年磨一剑:不寻常的创作历程
《雪国》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根据相关资料,这部作品从1935年开始以短篇形式发表,到1948年汇集出版单行本,前后跨越了十多年。这与日本从发动侵略战争到战败投降的动荡时期基本重合。
1934年5月,川端康成为了寻找创作灵感,第一次远离东京,乘火车来到北国的越后汤泽。在下榻的旅馆中,他结识了十九岁的艺妓松容(本名小高菊)。这位出身贫寒的少女十一岁时就被迫告别家人,被卖到汤泽温泉当了艺妓,饱受生活的磨难。她的俊美容貌、文雅性情和勤奋好学的品质给川端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雪国》中驹子形象的原型。
返回东京后,川端以这段经历为素材,从1935年1月到1937年5月,以相对独立的短篇形式写了前四篇,还没有统一的结构。这些短篇分别以《暮景的镜》、《白昼的镜》等题名,断断续续地发表在《文艺春秋》、《改造》等杂志上。
1937年6月,创元社出版了《雪国》的单行本。但川端对自己的作品并不满意,认为还需要修改和完善。他多次重返汤泽温泉旅行采访,搜集资料,还受到铃木牧之《北越雪谱》的启发,获得了续写《雪国》的大量素材。
经过六年沉淀,在战争结束后,川端对《雪国》进行了重大修改。他把《雪中火场》和《银河》两章做了大幅调整,以《雪国抄》和《续雪国》的名字重新发表。1948年12月,创元社推出《雪国》的新版本,取消了原有的各章标题,将不连贯、不和谐的地方加以修改,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定稿本。
二、爱与徒劳:雪国中的情感纠葛
《雪国》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东京的舞蹈艺术研究家岛村,是一位坐食祖产、无所事事的中年男子。他三次前往雪国的温泉旅馆,与当地艺妓驹子相遇,同时又对在火车上邂逅的叶子心怀憧憬。
川端康成以淡淡的笔调,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哀怨冷漠的世界。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在日常琐碎中,构筑了一座文学的灵山。故事主要围绕岛村、驹子和叶子之间的情感纠葛展开:
岛村已有妻室,却爱上驹子,同时又对叶子怀有特殊感情。在他看来,驹子对他的爱恋甚至是她生存本身,都不过是“一种美的徒劳”。
驹子是雪国温泉的艺妓。她沦落风尘,却仍然对生活和未来抱有希望。她苦苦挣扎,坚持不懈地写日记、学歌谣、习书法、读小说、练三弦琴。她憧憬“正正经经的生活”,只要环境允许,她“还是想活得干净些”。
叶子则仿佛是虚幻之美的化身。她的声音“美得几近悲戚”,她的存在如同雪国上空的银河,璀璨却遥不可及。小说以叶子的死告终——她在蚕房火灾中坠身而死。
三、镜中花,水中月:川端康成的艺术世界
《雪国》的艺术成就,首先体现在东西方文学技巧的精妙融合。川端康成大胆采用了意识流手法,突破时空的连贯性,主要通过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或作者创作的需求作为线索,展开叙述。
在《雪国》中,川端康成巧妙运用自由联想这种独特的心理描写法,把叶子的形象放到岛村的脑海里去,让岛村在联想中强化和美化叶子的形象,从而也就细腻地反映了岛村本人的性格和品质。
其次,作品中的意象系统极为精致。茫茫白雪、璀璨银河、明镜倒影,这些意象不仅富有诗意,更承载着深刻的象征意义。比如小说开篇那段著名的车窗描写:
“黄昏的景色在镜后移动着。也就是说,镜面映现的虚像与镜后的实物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在晃动。出场人物和背景没有任何联系。而且人物是一种透明的幻像,景物则是在夜霭中的朦胧暗流,两者消融在一起,描绘出一个超脱人世的象征的世界。特别是当山野里的灯火映照在姑娘的脸上时,那种无法形容的美,使岛村的心都几乎为之颤动。”
这种虚实相生的描写,贯穿了整个作品,创造了一种朦胧、虚幻的意境。
最令人震撼的是贯穿全书的“虚无”思想。当叶子最终从火灾现场坠楼身亡时,岛村看到的不是恐怖,而是“她在空中是平躺着的,岛村顿时怔住了,但猝然之间,并没有感到危险和恐怖。简直像非现实世界里的幻影。僵直的身体从空中落下来,显得很柔软,但那姿势,像木偶一样没有挣扎,没有生命,无拘无束的,似乎超乎生死之外”。
这种对生死界限的超越,正是川端康成“虚无”美学的极致体现。在他看来,死并不是生的终结,而是另外一种生,这种生死无常的观点,与佛教的虚无思想有着深刻的联系。
四、人物赏析:雪国中的三个灵魂
驹子:徒劳之美
驹子是《雪国》中最为鲜活、丰满的人物。作为雪国温泉的艺妓,她坚持记读书笔记、练习三弦琴,对生活有着自己的执着。但在岛村眼中,这些努力都是“徒劳”的。
在叶渭渠的译本中,有这样一段对驹子的精彩描写:
“她看上去仿佛总是处在一种异常的状态中,对事物执着得可怕。……她的生命就像牵牛花一样,虽然明知傍晚就会凋谢,还是要在清晨顽强地绽放。这种徒劳的美,反而让人觉得更加哀艳。她出奇的洁净,‘甚至令人想到她的脚趾弯里大概也是干净的’,这种无法形容的纯净之美,仿佛镜子里白花花的雪中映现出来的女子通红的脸庞,有一种素雅、冰冷而悲伤的感觉,纯粹得让人伤感怜惜。可是,‘完全是一种徒劳’,这个独自对着空旷山谷寂寞勤奋练习三弦琴,爱读小说,爱记日记的女子,仿佛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豪情,对于命运,却有着无比静默的顺从。”
正是这种“徒劳”,赋予了驹子一种悲剧性的美。她与岛村的关系,被定义为“游客和艺妓比较热乎的肉体关系”,既有现实的温度,又注定无法长久。驹子的形象,体现了川端康成对生命本质的理解——生命正因为其徒劳和短暂,才显得更加美丽和珍贵。
叶子:虚幻之美
叶子仿佛是虚幻之美的化身。川端康成对叶子的着墨不多,但每一次出现都带着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在叶渭渠的译本中,叶子第一次出场时的描写令人难忘:
“叶子近乎悲戚的优美的声音,仿佛是某座雪山的回音,至今仍然在岛村的耳边萦绕。……姑娘的脸上闪现着灯光。镜中映像的清晰度并没有减弱窗外的灯火。灯火也没有把映像抹去。灯火就这样从她的脸上闪过,但并没有把她的脸照亮。这是一束从远方投来的寒光,模模糊糊地照亮了她眼睛的周围。她的眼睛同灯光重叠的那一瞬间,就像在夕阳的余晖里飞舞的夜光虫,妖艳而美丽。……在遥远的山巅上空,还淡淡地残留着晚霞的余晖。透过车窗玻璃看见的景物轮廓,退到远方,却没有消逝,但已经黯然失色。尽管火车继续往前奔驰,在他看来,山野那平凡的姿态显得更加平凡。由于什么东西都不十分惹他注目,他内心反而好像隐隐地存在着一股巨大的感情激流。这自然是由于镜中浮现出姑娘的脸的缘故。只有身影映在窗玻璃上的部分,遮住了窗外的暮景,然而,景色却在姑娘的轮廓周围不断地移动,使人觉得姑娘的脸也像是透明的。是不是真的透明呢?这是一种错觉。因为从姑娘面影后面不停地掠过的暮景,仿佛是从她脸的前面流过。定睛细看,却又扑朔迷离。”
叶子的死不是恐怖的终结,而是美的完成,是川端康成“虚无”思想的最终诠释。当叶子从着火的三楼坠落时,岛村并没有感到恐怖,反而觉得“她内在的生命在变形,变成另外一种东西”。叶子的形象,代表了川端康成心中那种纯粹、虚幻、不可触及的美。
岛村:虚无的旁观者
岛村是一个带有浓厚虚无主义色彩的旁观者。他没有固定职业,靠祖产度日,研究西洋舞蹈却从未亲眼看过西洋舞蹈。他对人生的态度是悲观的,认为一切终归虚无。
在叶渭渠的译本中,岛村的虚无思想通过他的内心独白表现得淋漓尽致:
“岛村感到百无聊赖,发呆地凝望着不停活动的左手食指。因为只有这个手指,才能使他清楚地感到就要去会见的那个女人。奇怪的是,越是急于把她清楚地回忆起来,印象就越模糊。在这扑朔迷离的记忆中,也只有这手指所留下的几许感触,把他带到远方的女人身边。他想着想着,不由得把手指送到鼻子边闻了闻。当他无意识地用这个手指在窗玻璃上画道道时,不知怎的,上面竟清晰地映出一只女人的眼睛。他大吃一惊,几乎喊出声来。大概是他的心飞向了远方的缘故。他定神看时,什么也没有。映在玻璃窗上的,是对座那个女人的形象。外面昏暗下来,车厢里的灯亮了。这样,窗玻璃就成了一面镜子。”
岛村是雪国的访客,也是人生的过客。他把驹子倾注在他身上的爱看作是“单纯的徒劳”,乃至认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徒劳”。岛村的存在,代表了川端康成对人生的看法——人生是虚无的,一切终归徒劳。
五、雪国的永恒魅力
《雪国》问世以来,不仅在日本国内引起巨大反响,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走向世界。1968年,川端康成因《雪国》、《千只鹤》、《古都》三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日本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与夫人秀子
瑞典文学院在授奖辞中评价道:“川端先生:这份奖状,旨在表彰您以卓越的感受性,并用您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心灵精髓。”这一评价准确地概括了川端康成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雪国》的魅力经久不衰,正是因为它在简单的故事背后,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川端康成将日本传统的“物哀”美学与西方现代文学技巧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文学世界。
在《雪国》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传统文学中的“物哀”思想——“在人的种种感情上,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能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动最深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佛教的虚无思想对川端康成的深刻影响。
今天,当我们重读《雪国》,依然能被那种极致的美所震撼。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川端康成的文学提醒我们:美,常常与悲哀相伴;生命,因无常而珍贵;存在,因虚无而值得深思。
《雪国》中的一句话,或许最能概括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这种孤独驱散了哀愁,蕴含着一种豪放的意志。”在茫茫雪国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岛村,都是驹子,都在徒劳地追寻着生命的意义,而那意义,或许就存在于追寻的过程本身。
川端康成离开了,但他的雪国依然在下雪,那片白茫茫的天地间,依然回荡着驹子的三弦琴声,清澈、哀婉,穿越时空,直达人心最柔软的地方。
来源:楚之奇纵谈文史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