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最初的土路,到后来的石板路,再到今天的多层高速公路网。我们一直在用智慧和工程,试图让点与点之间的移动变得更简单、更直接。
人类修建道路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尝试征服地理复杂性的历史。
从最初的土路,到后来的石板路,再到今天的多层高速公路网。我们一直在用智慧和工程,试图让点与点之间的移动变得更简单、更直接。
城市本身的发展,却在不断制造新的复杂性。
重庆,就是这种复杂性的一个集中体现。
这里的道路不是平面的。它们是立体的,是折叠的。你以为的地面一层,可能是另一栋建筑的屋顶。上一分钟还在江边行驶,下一分钟就可能进入一座大楼的腹地,乘电梯上行。
这里的导航逻辑也完全不同。简单的“前方路口右转”指令,在这里可能会失效。因为一个路口可能存在多个不同高度的右转匝道,通往完全不同的方向。
错过一个出口,往往不是多开几百米掉头那么简单。你可能需要绕行一座山,或者在迷宫般的地下环道里重新寻找路线,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对于人类驾驶员来说,这是一种持续的、高强度的精神压力。每一个决定都需要万分谨慎,每一次分神都可能导致长时间的延误。
在这样的环境中,驾驶不再是一种轻松的体验,而更像是一场需要全神贯注的考试。
于是,一个终极问题摆在了所有致力于发展车辆智能驾驶技术的人面前:机器,能够应对这种极致的复杂吗?
一个名为深蓝智能驾驶辅助系统DEEPALADMax的方案,选择直面这个问题。
它不是凭空出现的。这个系统整合了长安汽车作为大型国有车企的整车制造经验,以及地平线公司在智能芯片领域的专长。这种联合的背后,是一种清晰的思路:解决最难的问题,需要最优势的资源。
其内部有一个核心理念,就是追求“极致安全”。这个词听起来很宏大,但落到实处,是技术路径的选择。
他们没有沿用传统的分段式处理方式,也就是“感知-规划-控制”三步走。而是采用了一种更整合的模式,让车辆的感知系统和决策系统直接关联,更像一个统一的整体。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车辆的反应更连贯,减少传统辅助驾驶中可能出现的犹豫和顿挫感。在复杂的路况中,流畅的决策和执行,意味着更高的安全性和通行效率。
为了实现这一点,硬件配置必须跟上。
深蓝L06这款车,标配了激光雷达。这很重要。激光雷达可以提供精确的三维空间信息,尤其是在光线不佳或者天气恶劣时,能弥补纯视觉方案的不足。
整车配置了27个传感器,配合双核高算力芯片。这相当于为车辆提供了全方位的、不知疲倦的“眼睛”和反应迅速的“大脑”。
理论说了很多,但真正的考验,必须在真实世界里进行。
深蓝汽车的管理层和技术负责人,进行了一场公开的直播测试。
第一个环节,是在封闭场地内进行的趣味蒙眼挑战。
测试人员用眼罩遮住驾驶员的眼睛,完全放手让车辆自主行驶。场地内设置了各种障碍,比如突然出现的假人、随意停放的车辆、锥桶组成的迷宫,甚至还有模拟大雾的环境。
车辆顺利完成了避让、识别和穿行。这证明了系统在受控环境下的基础能力是可靠的。
但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挑战在外面。
测试车队直接驶入了重庆的主城区。
那些在网络视频中才能看到的奇幻场景,成了这套系统的考场。需要连续9次右转才能盘旋而上的立交桥;汽车与轨道列车在不同高度上并行的路段;再市中心著名的连续发卡弯。
车辆在这些路段的表现,被全程直播。它需要自主识别复杂的路牌和地面标线,理解多层道路的导航指令,平稳地汇入车流,并果断地做出超车或避让的动作。
从直播画面看,车辆在大多数“地狱级”路况中都展现了不错的应对能力。整个过程流畅,没有出现明显的错误决策。
这次公开测试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单纯的产品展示。
它实际上是在回答最初的那个问题:当城市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的出行方式应该如何进化?
一个能够征服重庆路况的辅助驾驶系统,意味着它具备了应对中国绝大多数城市复杂路况的潜力。
当这样的技术不再是少数高端车型的专属,而是通过“科技平权”的理念,应用到更多普通消费者能够接触到的产品上时,它所带来的社会价值才会真正显现。
它意味着更少的交通事故,意味着把驾驶员从高度紧张的精神劳累中解放出来,也意味着一种更高效、更安全的未来出行图景。
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但这样的尝试,无疑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来源:智勇双全清风3vAL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