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中考,不分流?上海、成都试点长学制,孩子能一路读到高三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7 12:47 2

摘要:最近半个月,上海、成都的家长群彻底被一则教育新政引爆了:两地正式启动中小学长学制贯通培养试点,部分学生从初一甚至小学就能直接读到高三,不用再挤中考的“独木桥”。10月20日,上海市教委率先发文,明确支持优质高中向下延伸办学;10月24日,成都教育发布紧跟着公布

最近半个月,上海、成都的家长群彻底被一则教育新政引爆了:两地正式启动中小学长学制贯通培养试点,部分学生从初一甚至小学就能直接读到高三,不用再挤中考的“独木桥”。10月20日,上海市教委率先发文,明确支持优质高中向下延伸办学;10月24日,成都教育发布紧跟着公布首批8所试点学校名单,消息一出来,家长们的讨论就炸开了锅,不少人直言“这才是缓解升学焦虑的实在招”。

这波改革绝非空穴来风,背后藏着教育发展的必然逻辑。一方面,我国高中毛入学率已经达到92%,中考传统的“筛选分流”功能正在逐渐弱化,让更多孩子完整读完高中成为社会共识。另一方面,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初中三年几乎围着中考转,知识学习碎片化,不少学生升入高中后立刻面临“衔接断层”,适应起来力不从心。上海、成都的试点正是瞄准这些痛点,试图通过贯通培养打破学段壁垒,这也是基础教育从“唯分数论”向“全面育人”转变的鲜活实践。

先弄清:长学制到底怎么试?两类模式,可进可退

很多家长一听到消息就激动地以为“中考要取消了”,其实这是典型的误读。目前上海、成都的试点主要分两类模式,核心是“自愿选择、弹性退出”,根本没有改变现行学制。

第一类是“初高中6年贯通”,这是当前试点的主流。简单说就是“3+3”模式,学生在初中读满3年,通过校内选拔后直接升入对口高中,不用参加中考。比如成都列五中学就在初一年级设置了2个贯通班,90名学生通过摇号录取,直接衔接高三学习;上海浦东的建平中学则和建平实验中学合作,在初二结束时组织选拔,通过者可免考升学。这类模式精准瞄准初中升高中的衔接难题,给学生提供了“免考升学”的新选项。

第二类是“小初高12年贯通”,覆盖范围更广。成都部分试点学校允许学生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进入贯通培养体系,一路读到高三,全程不用经历小升初、中考的选拔环节。但无论哪种模式,都把“自愿”和“公平”放在首位:上海明确选拔不唯分数,会参考科创、体育等综合素质;成都规定报名人数超计划时,直接用电脑随机录取,学校不能通过考试遴选生源,彻底杜绝了“掐尖”行为。

更贴心的是“弹性退出”机制。两地都明确,贯通班学生人数“只减不增”,如果孩子不适应培养节奏,随时能申请回到同年级普通班就读,完全不影响后续升学路径。这种“可进可退”的设计,既给了家长选择空间,也避免了培养模式僵化带来的问题。

核心争议:中考真要消失了?官方与专家这样说

“不用中考、不用分流”的说法传开后,不少人追问:这是不是取消中考的信号?对此,两地教育部门和专家很快给出了明确回应,澄清了大众的误区。

上海市教委直接辟谣:长学制贯通培养的实质是“课程统一设计、资源贯通使用”,跟取消中考没有半点关系。成都教育局也强调,试点只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全市中考制度会正常实施。从实际情况看,目前贯通培养的覆盖面很有限:上海首批试点名额控制在初中年级总人数的15%-20%,成都仅8所学校参与试点,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得通过中考升学,分流机制根本没消失。

北京师范大学薛二勇教授的观点更具代表性:“2024年高中毛入学率已达92%,中考的甄别功能确实在弱化,但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取消。”在他看来,贯通培养是对“普遍上高中”需求的回应,让中考的“选择功能”替代了“筛选功能”——对贯通体系内的学生,中考作用被弱化;但对普通学生而言,中考仍是升学的重要途径。

这种“分层施策”的逻辑,其实兼顾了公平与多元。对适合贯通培养的学生,能省去重复备考的精力,更早规划生涯发展;对其他学生,中考仍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正如成都一位家长所说:“不是取消中考,而是多了条路,这种选择让人更踏实。”

深层价值:不止免考,这些改变才是关键

抛开“中考”这个焦点,长学制贯通培养的真正价值,在于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突破,给学生成长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最直接的改变是破解“衔接断层”难题。传统模式中,初中为应付中考反复刷题,高中知识体系却另起炉灶,不少学生升入高中后成绩断崖式下跌。而贯通培养通过跨学段教研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成都列五中学专门组建初高中贯通教研组,七年级讲文言文时就会标注与高中知识的关联,让学生提前构建完整的知识架构。这种“无缝衔接”,能帮学生节省大量适应时间。

更重要的是释放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没有了中考的升学压力,学校终于能从容开展素质教育。上海的试点校在贯通阶段增加了科创实践、跨学科项目等课程;成都的贯通班学生有更多时间发展兴趣爱好,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的创新能力和拓展意识明显提升”。这正是改革的核心目标——让教育回归本质,不再把学生困在分数里。

对教育资源配置而言,长学制也起到了优化作用。上海教委提到,建设一贯制学校能应对学龄人口“梯次达峰”的挑战,避免资源不足或浪费。优质高中向下延伸、优质初中向上延伸,能让优质教育资源覆盖更长学段,这对促进教育均衡无疑是重大利好。

家长必看:选不选贯通班?3个问题想明白再决定

面对新的培养模式,不少家长陷入纠结:到底该不该让孩子参与?结合试点特点,这三个问题必须提前想清楚。

首先要评估孩子的适应能力。贯通培养更强调自主学习和长期规划,适合目标明确、自律性强的学生。如果孩子依赖性强,需要外部压力推动学习,传统升学路径可能更合适。毕竟贯通班节奏快、跨度大,盲目跟风容易让孩子陷入被动。

其次要了解学校的培养实力。不是所有试点校都具备贯通培养的条件,关键看是否建立了跨学段教研体系、是否有个性化课程设计。像成都列五中学有专门的贯通教研组,上海中学能提供科创资源支持,这类学校的培养质量更有保障;如果只是简单“合并学段”,没有实质课程创新,反而可能耽误孩子。

最后要放下“免考焦虑”。很多家长选贯通班是为了逃避中考压力,但这种心态不可取。一方面,贯通选拔本身有门槛,上海的综合素质评价、成都的摇号录取,都不是“躺赢”;另一方面,就算进了贯通班,高中仍要面临高考考验,提前适应自主学习才是长远之计。

说到底,长学制贯通培养不是“升学捷径”,而是一种“成长选择”。它给了那些不适应应试节奏的学生另一条路径,也让教育评价从“唯分数”走向“看全面”。

从上海的“3+3”模式到成都的12年贯通,两地的试点正在书写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答卷。这场改革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回应了家长对“教育减负”的期盼,也践行了“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高质量教育”的承诺。虽然中考不会马上消失,分流仍将存在,但越来越多元的成长路径,正在让“每个孩子都上完高中”的愿景变得越来越清晰。

对家长而言,与其纠结“要不要取消中考”,不如聚焦孩子的真实需求——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而这场改革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它让教育不再只有一条标准答案,而是能给每个孩子量身定制成长方案。这既是教育的温度,也是未来的方向。

来源:社保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