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南鹤壁钜桥镇的玉米地,10月下旬的阳光把秸秆晒得发亮。农业农村部专家组的镰刀划过,脱粒机轰鸣着吐出金黄籽粒,电子秤上的数字跳停在1001.5公斤——这不是实验室里的理想值,是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实收实测的"硬产量"。"荃科785",这个名字今天起要刻在千万农户
河南鹤壁钜桥镇的玉米地,10月下旬的阳光把秸秆晒得发亮。农业农村部专家组的镰刀划过,脱粒机轰鸣着吐出金黄籽粒,电子秤上的数字跳停在1001.5公斤——这不是实验室里的理想值,是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实收实测的"硬产量"。"荃科785",这个名字今天起要刻在千万农户的种子袋上,它带着中国粮食增产的新答案:不是靠天吃饭,是靠科技创新把"吨粮田"从试验田搬进了千万亩大田。
黄淮海地区,包括河南、山东、河北等8省,是中国夏玉米的"主阵地"——种植面积占全国夏玉米的62%,产量占比达58%。这里的玉米产量,直接关系着国家"粮袋子"的松紧。但长期以来,夏玉米单产卡在"700公斤天花板":气候上,夏季暴雨、台风、伏旱轮番来袭,传统品种要么倒伏要么耐旱性差;种植上,劳动力老龄化导致人工收割损耗高达10%,机械适配性差让"好种子种不出好产量"。
这次"荃科785"测产的1001.5公斤,不是偶然——专家组按农业农村部《玉米实收测产规程》,在3块代表性地块各取1亩,机械收割、去杂去湿(水分校正至14%标准)后称重,3个样点平均亩产1001.5公斤,比黄淮海当前平均亩产(720公斤)高出281.5公斤。按2025年玉米市场价2.55元/公斤算,每亩直接增收718元;一户种10亩地,就能多赚7180元,相当于半年的化肥钱。
更关键的是"稳定性"。在2024年黄淮海遭遇60年一遇伏旱时,"荃科785"在河南滑县测试田亩产仍达890公斤,比对照品种高出180公斤;2023年台风"杜苏芮"过境山东,该品种倒伏率仅2%,而传统品种倒伏率超30%。这种"灾年不减产、丰年更高产"的特性,让"吨粮"从"试验数据"变成了农民敢指望的"实在收益"。
"荃科785"能打破产量天花板,靠的是三个"硬特性":
抗逆性:让玉米"站得稳、活得好"。研发团队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导入了抗倒伏基因(茎秆强度比普通品种高25%)和耐旱基因(根系深度达1.2米,比普通品种深40厘米)。在河南鹤壁测产现场,1.8米高的秸秆被风吹得摇晃却不倒,专家组用测力计测试茎秆韧性,断裂强度达35公斤,是普通品种的1.5倍——这意味着台风天农民不用冒雨扶苗了。
机械化适配:让机器"收得净、损耗少"。传统品种要么株型松散(机器收割易掉粒),要么穗位过高(收割机够不着)。"荃科785"株型紧凑(叶片上冲)、穗位整齐(1.1米)、籽粒硬度高(脱水快),机械收割损耗率仅2.8%,比国家标准(5%)低近一半。河南农机手老李算过账:以前人工收割1亩地要3小时,损耗10%;现在机械收割1小时3亩,损耗几乎忽略,"100亩地能多收2000公斤,相当于白赚5000元"。
稳产性:让农民"种得放心、卖得省心"。在黄淮海8省200多个测试点,该品种连续3年产量波动不超过4.5%,而普通品种波动常达15%。山东菏泽种植户王大哥说:"以前同一块地,年成好收800公斤,年成差收500公斤;现在不管天旱雨涝,亩产都能稳定在900公斤以上,卖粮时收购商抢着要,每公斤多给2分钱。"
"荃科785"的诞生,打破了传统育种"科研院所关门搞、企业被动推"的模式。研发团队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与荃银高科联合组成:前者负责基因编辑、抗性筛选等"前端创新",后者负责区域测试、市场推广等"后端落地",形成"实验室—测试站—示范田"的全链条育推体系。
这种"科企协作"模式,让育种周期从传统的8-10年缩短至5年。企业在黄淮海8省建立了32个区域测试站,每个站模拟当地气候(如河南的干旱、山东的盐碱、河北的低温),筛选"适地品种";同时联合200多家合作社,搞"千亩示范田",让农民"看得见、学得会"。比如在河南浚县示范田,企业派技术员驻村,教农民"种肥同播+无人机植保"技术,配套专用复合肥(氮磷钾比例18-12-20),让品种潜力发挥到极致——示范田亩产比农民自种地块高出150公斤。
目前,该模式已覆盖东北、黄淮海、西南三大玉米产区,累计推广品种12个,推广面积超5000万亩。正如研发团队负责人所说:"好品种不是 papers(论文),是农民口袋里的票子;科企协作就是把实验室的'创新因子',变成田间地头的'增产因子'。"
这1001.5公斤,不只是农民的"增收账",更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底气账"。
粮食安全:1000万亩=30亿公斤口粮。中国每年玉米消费量约2.9亿吨,其中60%用作饲料(关系肉蛋奶供应),20%是工业原料(淀粉、乙醇等)。黄淮海若推广"荃科785"1000万亩,按每亩增产281.5公斤算,可年增粮食28.15亿公斤,相当于1400万人一年的口粮(按每人每天0.6公斤粮食计算)。在全球粮食价格波动的背景下,这种"以科技提产能"的路径,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
农民增收:720元/亩激活种地积极性。当前农村"谁来种地"是难题——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种地"看天吃饭",收益低导致土地撂荒。"荃科785"每亩720元的增收,对小农户是"实在诱惑":河南滑县种粮大户张建国流转了500亩地,今年试种"荃科785",光增产部分就多赚36万元,"明年打算把周边200亩撂荒地也流转过来,雇人、买农机都有钱了"。
农业升级:从"靠经验"到"靠科技"。企业计划未来3年配套"良种+良法+智能农机"方案:通过手机APP指导农民"何时播种、施多少肥",用无人机精准植保(农药用量减少20%),联合保险公司推出"产量保险"(亩产低于800公斤赔付)。这种"科技打包服务",让农民从"会种地"变成"种得好、赚得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1001.5公斤,不是终点。当"荃科785"走进更多田间,当科企协作模式复制到小麦、水稻等更多作物,当"良种+良法+智能"的链条越织越密,中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就藏在每一株玉米的饱满籽粒里,写在农民增收的笑脸上,刻在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上。
科技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冷光,是晒在玉米穗上的阳光;不是论文里的公式,是农民手里的存折。1001.5公斤的今天,是更多"吨粮田"的明天——这,就是中国农业的"硬核浪漫"。
来源:杨勇说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