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星华晚年时,总会摩挲着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父亲李大钊抱着年幼的弟弟,笑容温和而坚定。每当这时,她总会喃喃自语:“爹,您看到了吗?我们都长大了,都成了您期望的样子。”这句话,像一颗沉甸甸的种子,埋藏了她一生对父亲的思念与承诺。而这一切的起点,都要追溯到
李星华晚年时,总会摩挲着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父亲李大钊抱着年幼的弟弟,笑容温和而坚定。每当这时,她总会喃喃自语:“爹,您看到了吗?我们都长大了,都成了您期望的样子。”这句话,像一颗沉甸甸的种子,埋藏了她一生对父亲的思念与承诺。而这一切的起点,都要追溯到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那个让一个家庭分崩离析,却又在苦难中淬炼出钢铁意志的春天。
1927年4月28日,北京西交民巷的绞刑架下,李大钊先生从容赴死。那一年,长子李葆华18岁,长女李星华16岁,次子李光华才7岁,最小的女儿李炎华更是只有5岁。父亲的离去,像一把巨斧,将这个原本温馨的家庭劈得支离破碎。母亲赵纫兰一夜白头,孩子们的世界瞬间崩塌。他们成了“逆贼”的子女,被反动派监视,被世人躲避,连生存都成了奢望。
在党组织的秘密安排下,一家人几经辗转,才逃回了河北乐亭老家。那段日子,苦得像是泡在黄连水里。赵纫兰拖着病体,靠着给人家缝缝补补,勉强糊口。李葆华作为长子,过早地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他白天跟着乡亲下地干活,那双本该握笔的手,磨出了厚厚的茧子。晚上,他就在昏暗的油灯下,贪婪地阅读父亲留下的那些书籍。父亲的身影虽已远去,但他的思想和精神,却像灯塔一样,照亮了李葆华前行的道路。
“爹说过,要为天下人谋幸福。”李葆华常常对弟妹们说,“我们不能给他丢脸。”这句朴素的话,成了李家兄妹的人生信条。他深知,要继承父亲的遗志,光靠一身力气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知识,有思想。1931年,在组织的帮助下,李葆华化名杨震,秘密前往北平,考入了中法大学。在那里,他像一块干涸的海绵,拼命吸收着知识的养分,并积极投身于革命活动。
就在李葆华在外求学奋斗时,家里的重担就落在了长女李星华的肩上。她看着日益憔悴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妹,毅然放弃了继续读书的机会。这个原本也是书香门第的女孩,学会了纺纱织布,学会了精打细算,用她柔弱的肩膀,为这个风雨飘摇的家撑起了一片天。她把最好的食物留给母亲和弟妹,自己常常饿着肚子。生活的艰辛没有压垮她,反而让她变得更加坚韧。她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对父亲的承诺——守护好这个家。
1933年,母亲赵纫兰积劳成疾,撒手人寰。临终前,她拉着李星华的手,嘱咐她一定要照顾好弟弟妹妹,找到哥哥。母亲的离世,让这个家再次陷入绝境。李星华擦干眼泪,将弟妹紧紧搂在怀里,她知道,从今往后,她就是这个家的顶梁柱了。
远在北平的李葆华得知母亲去世的噩耗,心如刀绞。他强忍悲痛,化悲愤为力量,更加坚定地投入到革命事业中。他知道,只有革命胜利了,才能告慰父母的在天之灵,才能让千千万万个像他家一样的家庭不再破碎。他先后担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组织部长,在白色恐怖下,如履薄冰地开展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葆大钊的子女们也像他们的父亲一样,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民族解放的洪流中。李葆华深入晋察冀根据地,在敌后战场上浴血奋战。李光华和李炎华也在姐姐的照顾下长大成人,先后奔赴延安,加入了革命队伍。而李星华,则留在家乡,一边照顾年迈的祖母,一边利用自己的身份掩护地下党员,成了一名没有军装的战士。她将对父亲的思念,全部写进了回忆录《我的父亲李大钊》中,用文字记录下那段峥嵘岁月,让父亲的精神得以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李家的孩子们终于迎来了曙光。他们没有躺在父亲的功劳簿上享受特权,而是继续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李葆华历任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等要职,官至正部级。他为官清廉,作风朴实,从不以功臣自居。有一次,地方干部考虑到他的身份,想为他安排好一点的住房,被他严词拒绝:“我父亲是李大钊,我更不能搞特殊化!”他一生兢兢业业,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呕心沥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李星华则成为了一名作家,她用手中的笔,继续为人民服务。她写的关于父亲的文章,教育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李光华和李炎华也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不凡的成就,他们始终牢记父亲的教诲,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李家的第三代也已长大成人。他们继承了祖辈的红色基因,成为了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李葆华的长子,李大钊的长孙——李宏塔。
李宏塔的人生轨迹,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家风传承”。他从安徽合肥化工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干,最终走上了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的领导岗位。在他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始终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作风。他上下班骑的是一辆旧自行车,一骑就是十几年。单位几次要给他配专车,他都婉言谢绝了。他说:“自行车方便,还能锻炼身体,没必要搞那个特殊。”
他的家,也简单得让人难以置信。一套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里面的家具都是些老物件,甚至连沙发都磨破了皮。有人劝他换个大点的房子,改善一下生活条件。他总是笑着说:“够住就行了,比起我爷爷那个年代,现在的生活好太多了。”他把大部分的工资都用来资助贫困学生和帮助困难群众,自己却过着近乎“清贫”的生活。
2021年6月29日,人民大会堂内灯火辉煌,“七一勋章”颁授仪式正在隆重举行。当念到李宏塔的名字时,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上台。他胸前佩戴的,不仅是一枚代表着至高荣誉的勋章,更是三代人跨越近一个世纪的信仰与坚守。那一刻,无数人热泪盈眶。人们在他身上,仿佛看到了李大钊先生的影子——那种“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感,那种对人民深沉的爱。
从李大钊先生慷慨就义,到长子李葆华勤政为民,再到长孙李宏塔朴实奉献,李家的三代人,用他们的人生轨迹,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红色家风传承之歌。他们没有显赫的财富,没有奢华的生活,但他们拥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财富,源于李大钊先生的言传身教,熔铸于血脉之中,历经岁月洗礼而愈发光亮。
这,就是对“李大钊后人如今怎么样”这个问题的最好回答。他们没有辜负先辈的期望,他们将“革命者”的本色,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了下去。他们就像一颗颗坚韧的种子,在祖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用实际行动告慰着那位伟大的先驱:这盛世,如您所愿;这精神,后继有人。
来源:拒绝定义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