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模式口自古便是京畿重镇、通衢要塞,彼时商贾云集,驼队迤逦,驼铃声声不绝,因此又称驼铃古道……”9时许,石景山区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东入口,在讲解员的带领下,20余位市民组成的游学团出发了——沿着千年京西古道,探访一处处博物馆、古院落和文化空间。随着这条游学线路
“模式口自古便是京畿重镇、通衢要塞,彼时商贾云集,驼队迤逦,驼铃声声不绝,因此又称驼铃古道……”9时许,石景山区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东入口,在讲解员的带领下,20余位市民组成的游学团出发了——沿着千年京西古道,探访一处处博物馆、古院落和文化空间。随着这条游学线路首发启程,本市首批面向市民的社区教育游学项目陆续启动,邀市民在“行走的课堂”中,品味北京、感知北京,解码古都文脉。
在石景山区的游学项目中,市民参观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
背景
“社区教育游学”由来
为落实“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战略部署,在市教委职成处指导下,北京开放大学北京市社区教育中心牵头研发了“行知北京,终身学习”社区教育游学项目,并在去年北京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幕式上发布。
今年春季,社区教育游学活动陆续启动,首批5条市级社区教育游学线路由创建学习型城市示范区推荐,涵盖西城区、石景山区、顺义区、房山区、延庆区的15个学习点位,凸显各区地域特色。本月起,除了“京西古道”和“红色足迹”两条线路,其他区也将开展相关游学项目。
线路1 京西古道行
访古探宝 解锁非遗里的匠心传承
这场游学活动以“行阅魅力古道 探访历史足迹”为主题,近日重新开放的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是第一站。博物馆坐落在古色古香的承恩寺内,走进主展厅,游学团的学员们被琳琅满目的展品吸引:造型精美的景泰蓝赏瓶、雕琢细腻的金漆镶嵌屏风、织技繁复的京绣龙袍……400余件(套)宫廷艺术精品汇聚一堂,让人目不暇接。
“‘燕京八绝’兴盛于明清时期。清末,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工匠散落民间,在北京地区形成了八种不同特色的手工技艺,包括金漆镶嵌、花丝镶嵌、景泰蓝、牙雕、玉雕、雕漆、京绣、宫毯八大工艺门类。如今,它们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随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讲解,学员们流连于一个个展柜之间,细细欣赏艺术作品,感受传统工艺的匠心传承。
“这些工艺从明代到清代如何演变?”“花丝镶嵌包含了多少项工艺?”“雕漆真的可以永不褪色吗?”……展厅里,学员们有的举着手机、有的拿着笔记本,一边随行记录,一边向老师虚心请教。
“大家看展厅中央的四件藏品,它们代表了‘燕京八绝’中的‘四大名旦’——景泰蓝、牙雕、玉雕、雕漆。其中最‘年长’的一件文物,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顺着讲解员的手势,大家的目光聚焦在一件雕漆龙盘上,她解读,“这是明代的漆器,历经几百年,仍然器形稳定不脱漆、颜色亮泽不掉色。”
“经年累月,牙雕艺术品会自然开裂,更文艺的表达是:牙雕‘笑’了。这件牙雕造像身上天然形成的纹路,就像衣服的褶皱……”53岁的杜可馨用手机镜头对准展柜,录制成短视频。每一件展品,她都看得认真仔细。“我是石景山老年大学书画班的学员,对传统艺术特别感兴趣。看到区里推出了游学项目,我和同学第一时间报了名。”她说,实地探访博物馆,不仅开阔了眼界,还提升了审美,“我学到了很多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深入学习了不少制作工艺。我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讲解员全部都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们的耐心讲解,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文化自信。”
古道诵读 探秘老舍笔下的模式口
1.5公里长的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里,还坐落着法海寺等文保单位。老舍先生笔下的“骆驼祥子”,也与模式口有着不解之缘。
约3个小时的行程中,游学团走进法海寺壁画艺术馆,参观数字展览,近距离欣赏“动”起来、“活”起来的明代壁画,运用数字化手段观察壁画微细节;在古建四合院打造的文化空间“京西书局”,领略古树、铸铜骆驼雕塑等组成的场景,品读经典文学作品《骆驼祥子》,沉浸式享受阅读乐趣……“在京西古道上,我们沿途参观了很多历史文化景点,感受老北京特色的文化韵味。我们在游中学,收获了丰富的文化体验。”63岁的史燕红说。
“这条游学线路涵盖了历史文化、地理知识、名人故事等元素,实现了跨学科的融合。”石景山社区学院艺术系主任吴琳跟着学员们一起体验了游学项目,她说,游学路线中的每一处点位都给老师们提供了鲜活教材,学院将进一步挖掘优质教育资源,开发更多精品课程,吸引更多市民参与,促进学习型城区建设。
线路2 红色旧址行
沉浸观剧 穿越百年重回觉醒年代
青砖灰瓦、朱门铜环,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北京李大钊故居内,一场沉浸式导览剧《守常先生》带领观众穿越回百年前,李大钊曾在这里生活的一个早晨。
这是“不忘初心 红色足迹”游学线路中的一站。西城区金融街街道文昌社区的居民们跟随身着民国时期服装的演员,漫步于质朴的院落中,穿梭在一处处复原的历史场景之间。
“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李大钊携家人搬到石驸马大街后宅35号、即现在的文华胡同24号居住,这里是李大钊在故乡河北省乐亭县之外与家人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处居所。”故居讲解员介绍,这里见证了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等一系列最具代表性的革命实践活动,《守常先生》这部导览讲解作品,将“故居原状陈列展”与“播火者——李大钊革命思想与实践”专题展两个部分结合,从“家”的角度展现李大钊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师长的形象,“贴近生活、贴近史实的传播形式,让观众更有沉浸感。”
“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气势……”剧中,演员们饰演的李大钊和他的家人、同事、学生,带领观众走进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历史片段,通过移步换景、实地讲解、参与互动的方式,身临其境地展现李大钊与家人之间的生活温情、对子女的谆谆教诲、对反动势力的威武不屈、对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坚定信念。
演出最后,李大钊的扮演者带领所有观众和演职人员共同高唱《国际歌》,激昂的歌声响彻故居上空。“这样生动的红色课堂,每参观一次,我的感触就更深一层。移步换景、实地讲解的互动方式,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觉醒年代’。”74岁的社区居民米攸就住在文华胡同,社区开设了游学线路后,他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报名参与,“我虽然退休了,但是还想继续学习新知识、接触新事物,社区游学项目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一趟红色游学线路,串联以革命烈士命名的街道——佟麟阁路,带领市民走进中共北平地下党会师大会会址(原北京国会旧址)、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等红色旧址,追寻先烈足迹,感悟革命精神。社区工作者关为民说:“我们充分利用这些红色教育资源,除了吸引社区居民,还与周边中小学合作成立了宣讲团,推动文化场馆和学校联动,吸引青少年参与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西城区的游学项目中,市民参观李大钊故居。
未来
持续优化 更多项目今年有望推出
“今年,我们持续开展社区教育游学活动,依据‘文化+教育+科技’深度融合的模式,运用文化内涵创意,创新教育场景,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的社区学习内容。”北京开放大学终身教育处副处长李继梅说,这些游学项目将北京地区的特色文化与市民多样化学习需求紧密联结,实现地域文化与社区教育的有机融合。
更多的社区游学品牌项目正在设计中,有望在今年与公众见面。李继梅介绍,北京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将重点开发中轴线文化探秘、大运河生态研学、红色教育基地等主题线路,形成“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特色专题”的特色课程体系;同时,建立“文化专家+教育导师”双师制,开发标准化学习资源包,确保每个游学项目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
本市还将推动社区学院、文旅单位、科技企业等组建社区教育游学项目试点团队,实现资源共建共享;鼓励各类主体参与游学特色项目工作,每年培育市级层面社区教育典型游学项目。“我们还会不断强化数字赋能,为市民提供更智能便捷的游学体验。”李继梅说,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打造了“京学坊”数字平台,集成电子地图、AR(现实增强)导览、在线预约等功能,实现“线上学习—线下体验—云端分享”闭环,“通过大数据平台,我们会系统分析学员的需求,不断优化游学线路。”本报记者 李祺瑶 文 实习生 谭策 摄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