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酒泉钟鼓楼始建于东晋永和年间(公元346-353年);现存建筑为清代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修,通高约27米,三层木构塔形楼。基座四面门洞额题分别指向四方:"东迎华岳"、"西达伊吾"、"南望祁连"、"北通沙漠"。楼东西面悬挂"声震华夷"、"气壮雄关"巨匾。
甘肃的钟鼓楼是丝绸之路历史的见证者,融合了多元文化,展现了精湛建筑技艺。
酒泉钟鼓楼 始建于东晋永和年间(公元346-353年);现存建筑为清代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修,通高约27米,三层木构塔形楼。基座四面门洞额题分别指向四方:"东迎华岳"、"西达伊吾"、"南望祁连"、"北通沙漠"。楼东西面悬挂"声震华夷"、"气壮雄关"巨匾。 由东城门演变为城市中心,体现了城市格局的变迁,是古肃州的标志。
张掖钟鼓楼 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重建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 通高32米,仿西安钟楼建造。基座四面门洞砖刻匾额为"旭升"、"宾晟"、"迎薰"、"镇远"。楼上悬挂反映地理景观的匾额,如"金城春雨"、"祁连晴雪"等。楼上悬有唐代铜钟。 千里河西走廊现存最大的钟鼓楼,是古甘州的标志,反映了"金张掖"的繁华。
永昌钟鼓楼 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 通高24.5米。建筑风格融合了蒙、汉、党项等多民族元素,如盝顶式屋顶和西夏风格的围栏。四面悬挂巨匾,如"中天一柱"、"怀柔西域"等。 又名"声教楼",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威钟鼓楼 具体始建年份未知,建在9米高的砖包台基上。楼内悬有唐代大铜钟,钟声可传数千里。 又称"古钟楼",与武威(古凉州)深厚的五凉文化和边塞文化底蕴紧密相连。
陇西威远楼 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 现存建筑形制为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巩昌知府陈廷纶主持重建,后来经过了多次重修,通高26米,为砖基三层木楼,歇山式屋顶,四面飞檐。楼上置北宋所铸铜钟,无事报时,有事报警。 又名"钟鼓楼",有"陇西有个钟鼓楼,半截子戳在天里头"的民谣,是陇西历史悠久的象征。这些钟鼓楼,不仅是重要的城市地标,其楼上悬挂的匾额,更是浓缩了当地的地理、历史与文化。
张掖钟鼓楼
基座门洞旭升 宾晟 迎薰 镇远 为砖雕匾额,点明张掖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地位。
一层楼阁金城春雨 玉关晓月 祁连晴雪 居延古牧 描绘张掖四方的标志性景致,东接兰州(金城)、西望玉门关、南眺祁连山积雪、北念居延海牧场。
二层楼阁九重在望 万国咸宾 声教四达 湖山一览 彰显其政治抱负与地理视野:虽远离京城但心向中央、西域诸国前来宾服、中原声威教化广布、北面山水屏障一览无余。
武威钟鼓楼
二楼 声震蒲牢 秀挹天山 金奏高宣 大棒喝 慈海鲸音 声震陇右 玉塞清声 这些匾额主要与楼内唐代铜钟相关,形容钟声洪亮(蒲牢是龙生九子之一,钟钮常铸其形,此处代指钟声;"鲸音"也喻钟声),可远播四方(陇右、玉门关),同时也描绘了周边的山水景色(天山,此处应指祁连山)。
永昌钟鼓楼
楼阁四面丽日摩云 民淳俗美 金阙迎恩 中天一柱 怀柔西域 玉关通道 文运天开 奎壁联辉 云锦天香 声闻四达 保障金川 威宣沙漠 匾额文字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既有对皇权的尊崇(金阙迎恩)、文运的祈愿(文运天开),也强调了其拱卫河西(中天一柱、保障金川)、怀柔西域(怀柔西域)、威震沙漠(威宣沙漠)的军事和战略地位。
酒泉钟鼓楼
城楼 气壮雄关 此匾与西边"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遥相呼应,突显了酒泉作为军事要塞的雄壮气势。
陇西威远楼
匾额,是这座古建筑的点睛之笔,它们不仅书法精湛,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与军事政治内涵。其中最核心的是悬挂于三楼东西两面的 “巩昌雄镇” 与 “声闻四达” 两块巨匾。
巩昌雄镇 三楼东面檐下。彰显了陇西历史上作为陇右政治、军事中心的崇高地位。"巩昌"指的是元明清时期的巩昌府,其府治就在陇西;"雄镇"则强调此地是军事重镇。此匾是对陇西(古称巩昌)作为陇右地区核心城市的直接定位。
声闻四达 三楼西面檐下。一语双关,既形容钟声远播,也寓意政令军威传布四方。字面上看,它描绘了楼上北宋铜钟报时报警时,洪亮的钟声能传遍四方;其深层含义则象征着政权的声威与教化能远播边疆。
南安北辰 一楼(入口处)。 巧妙融合历史地名与星象,有指引方向之意。"南安"是陇西在汉代时的古称;"北辰"即北极星,有指引方向之意。此匾意为来到南安福地,巍巍钟楼就如北极星一样为你指明方向。
襄武屏翰 一楼(入口处),强调其作为安全屏障的军事地理价值。"襄武"是陇西在魏晋时期的古称;"屏翰"一词源于《诗经》,意为屏障与栋梁,引申为保卫疆土的重要依托。此匾赞誉陇西是保护古襄武地区坚实屏障。
这些匾额远不止是建筑的装饰,它们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地理观念的体现:匾额文字常以京城为中心,描述四方景致与战略关系,体现了古人的"天下观"和疆域意识。例如张掖钟鼓楼的"九重在望"和"万国咸宾"。
"声教"的政治寓意:"声教四达"等匾额,源自《尚书》,寓意中央王朝的声威与教化广布四方,是古代"大一统"政治思想的直观体现。
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永昌钟鼓楼的建筑风格本身融合了蒙、汉、党项等多民族元素,其匾额内容如"怀柔西域"、"威宣沙漠",也反映了历史上经营西域、促进民族融合与维护地区安定的主题。
艺术价值的集萃:这些匾额本身也是艺术珍品。它们多由名家题写,书法精湛;木质匾额的底色、字体颜色丰富多样(如武威文庙的匾额有蓝地、紫地、黑地等),匾框的纹饰雕刻华美,寓意含蓄。
甘肃的钟鼓楼在形制上既有共通之处,又各具特色:
基本结构:大多由高大的砖石基座和木结构楼阁组成。基座常开十字券洞,连通城市主干道,使其成为城市的交通枢纽和视觉中心。
等级与规格:可以通过一些细节判断其等级。例如,张掖钟鼓楼通高32米,基座边长32米,其规模在河西走廊首屈一指。永昌钟鼓楼采用罕见的重檐庑殿顶,这种屋顶形式在传统建筑中等级较高。
地域文化融合:永昌钟鼓楼是其中的典范,其盝顶式屋顶具有元代蒙古族建筑风格,围栏的装饰则带有西夏宫廷建筑风格,而彩绘又体现了明代官式特征,生动反映了河西走廊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这些钟鼓楼的价值远超其建筑本身:
核心功能:主要用于报时和警示。古代城市多实行宵禁,晨钟暮鼓用来启闭城门,指挥城中作息。在战时,它们也承担着警戒瞭望的防御功能。
文化意涵:钟鼓楼是古代"声教四达"的象征,代表了中央政府的影响力与文化传播。其悬挂的匾额(如"万国咸宾"、"声震华夷")和刻写的门额,不仅描绘了壮阔的地理视野,也寄托了国家安定、四方来朝的政治理想。
城市灵魂:它们多位于城市中心,四条大街交汇于此,是城市生长的起点和绝对中心,至今仍是许多城市的标志和精神象征。
来源:轻舟一号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