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知道吗?这几天,在某地不少街道、公园里,路边的银杏树已经挂满金黄的果实,很多人拍照打卡,还有人蹲在树下捡“白果”带回家——准备炖汤、煮粥、甚至给孩子当零食。
你知道吗?这几天,在某地不少街道、公园里,路边的银杏树已经挂满金黄的果实,很多人拍照打卡,还有人蹲在树下捡“白果”带回家——准备炖汤、煮粥、甚至给孩子当零食。
而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却在门诊接连见到几起“中毒”病例,令人揪心。
银杏果,看起来像是秋天的馈赠,但却可能是健康的隐雷。
很多人以为,白果是天然的、长在树上、还能入药,肯定无害。但你知道吗?它其实是一种含有多种毒素的果实,处理不当、摄入过量,轻则呕吐腹泻,重则惊厥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正值深秋季节,银杏果大量成熟,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有些老人还带着孩子一颗颗捡回家。
但你可能不知道,“中毒高发季”也悄然来临。据某地医院急诊科统计,仅十月下旬,就已接诊与白果相关的中毒病例十余例,其中包括3名儿童。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临床的真实写照。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5岁的小男孩,吃了几颗炒熟的白果后,半小时内出现呕吐、抽搐,被紧急送医。
家长一脸茫然:“不是听说白果补肺吗?怎么就中毒了?”可惜他们不知道,孩子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对银杏毒素的代谢能力极弱,一旦出事,后果比成人更严重。
白果到底毒在哪?
从西医角度来看,银杏果中含有“白果酸”与“银杏毒素”,这两种物质对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都有明显毒性。
白果酸对肝脏有损伤作用,而银杏毒素则可能引发癫痫样发作,尤其在儿童中毒病例中更为常见。
而从中医角度,白果虽有“敛肺定喘、止带缩尿”的功效,但早就强调:“多食令人腹胀、泄泻、痹痛”,历代医家都认为此果“有毒”,必须炮制得当、剂量精准,严禁生食或过量。
关键健康提示:白果必须熟透煮透,每次食用不应超过5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其发布的《食物中毒预防手册》中明确指出,白果不可生食,日摄入量不宜超过10颗,儿童更应减半。但现实中,很多人习惯一边炒菜一边“尝几颗”,不知不觉已超剂量。
不仅如此,很多人会误以为“银杏叶也能泡茶,果子自然也能吃”。其实银杏叶提取物用于药物,需经过严格提纯和剂量控制,绝非随便一泡就能喝的“保健茶”。更不能因为银杏叶能抗氧化,就认为银杏果也“养生”。
不少老年人误信“白果补脑、治咳平喘”,甚至泡酒服用,殊不知酒精与白果毒性叠加,风险更高。
作为医生,我见过太多“好心办坏事”的例子。一位阿姨坚持每天早餐喝“白果鸡汤”,觉得“润肺通便”,结果一个月后查出肝功能异常。家属不解:“都是天然的,为啥会出问题?”但正因为“天然”,才更容易被忽视其潜在毒性。
银杏果中毒的症状,通常在食用后1至12小时内出现,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头晕、抽搐,严重者甚至昏迷。
特别提醒:孩子中毒后病情发展往往快于成人,送医越快越关键,切勿自行处理或等待“自己好”。
在我坐诊的医院,白果中毒的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一是儿童,而这些大多都是家长“尝鲜”或“补养”的一时疏忽所致。其实只要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就能避免这些原本可以预防的悲剧。
“白果能吃不能多,生吃一口命难保”这句民谚,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千百年经验教训的总结。
很多人会问:那市面上卖的“银杏果糖炒栗子”是不是安全的?答案是——不一定。即便炒熟,也不能控制每颗果实毒素含量是否超标。加之商贩为了口感,往往炒得不够透,反而埋下隐患。
正确的做法是:将白果去壳去膜后,煮熟煮透,每次不超过5颗,老人和小孩最好避免食用。
如果真的想通过食疗“润肺止咳”,我们还有很多更安全的选择。比如秋冬常见的川贝雪梨汤、百合莲子粥,既能润燥止咳,又无毒副作用,远比白果来得安心。
当然,白果也并非一无是处。从中医经典《本草纲目》到现代药理研究,白果确实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这建立在“适度、合理、专业”基础上,而不是“随手捡来就吃”的盲目操作。
注意:中药并不等于可以随便吃,尤其涉及有毒成分时,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作为医生,我常告诉患者:“看得见的毒,不是最可怕的;看不见的‘保健陷阱’,才真容易害人。”
秋天的银杏果再美,也不能当零食。孩子再喜欢,也不能随便尝。很多时候,一个细节的忽视,就可能换来一次健康的危机。
在这个银杏果满地的深秋,请提醒身边的家人:白果虽美,有毒,请慎食。
如果你看到有人在树下捡果子,别急着责备,不妨分享这篇文章给他,讲清楚背后的科学道理。我们不只是在传播知识,更是在守护一份本可以避免的健康风险。
特别提醒:一旦误食白果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食用,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切勿拖延、忌讳或自行用药。
健康不是靠“尝试”得来的,而是靠“常识”守住的。
如果你读到这里,也许你也曾误以为白果是“保健品”,也曾带孩子在树下捡过“银杏果”。但现在,希望你能带着这份知识,替自己、也替家人撑起一把“健康的伞”。
秋天的银杏虽美,但别让它成为你健康的绊脚石。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请点赞、评论、收藏、转发,让更多人了解银杏果的真相,守护更多家庭的健康平安。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食物中毒预防知识手册[Z]. 北京: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2021.
[2]李时珍. 本草纲目[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3]许文兵,陈慧,王小燕. 白果中毒临床特征及防治分析[J]. 中国急救医学, 2024,44(5):365-368.
来源:医言良语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