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的手被那只软软的小手紧紧攥住,他仰起脸,睫毛上还挂着泪珠:“妈妈,为什么我一定要去幼儿园?”
你的手被那只软软的小手紧紧攥住,他仰起脸,睫毛上还挂着泪珠:“妈妈,为什么我一定要去幼儿园?”
你心里一颤。
那句“幼儿园有滑梯和蛋糕”到了嘴边,又被咽了回去。你知道,这不是真正的答案。
孩子抗拒的从来不是幼儿园,而是那种被推着走向陌生的不安。
幼儿园是孩子遇见的第一片社交森林。
就像《小王子》里说的:“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在这里,孩子会遇见和自己一样喜欢恐龙贴纸的小伙伴,会找到愿意一起蹲着看蚂蚁搬家的朋友。
这些相遇,是独生子女家庭永远无法给予的礼物。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独自玩耍的孩子,世界只有房间那么大。而有伙伴的孩子,世界是整个宇宙。
我的邻居小航,上幼儿园前总是自言自语玩积木。一个月后,我听见他在楼下大声指挥:“我来当船长,你当大副!”那一刻,他眼里的光,比任何玩具都亮。
幼儿园是个神奇的本领充电站。
老师会教他们用胶水把落叶粘成皇冠,会带着他们种绿豆观察生命奇迹。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都在悄悄激活孩子潜在的能力。
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
亲手倒一杯水、自己系上鞋带——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孩子心里种下的是“我能行”的信念。
记得女儿第一次从幼儿园回来,郑重其事地给我展示她“自己”扣的扣子——虽然错位了三颗。但那份骄傲,比她得到任何奖品都真实。
这才是幼儿园最深的秘密——它给孩子提供了练习独立的安全空间。
在这里,他可以自己决定先画画还是先搭积木,可以尝试用笨拙的小手把饭勺准确送进嘴里。哪怕失败了,也有温柔的老师在身后守护。
心理学有个“安全基地”理论:孩子需要确信有个安全的地方可以回归,才敢勇敢探索世界。
幼儿园就是这样一个基地。每一次自己解决问题,都是羽翼上新生的一根羽毛。
朋友的男孩在幼儿园摔了一跤,膝盖破皮。老师没有立刻扶他,而是鼓励:“试试自己站起来。”他瘪着嘴,摇摇晃晃地站起来了。那天回家,他大声宣布:“我今天摔倒了都没哭!”
不要说“你必须去”,而是说“你会遇见……”
不要承诺“那里很好玩”,而是好奇“你今天会发现什么?”
放学后,别问“今天哭了吗”,试着问:“今天最让你开心的事是什么?”
“你帮助了哪个小朋友?”
“老师又教了什么新魔法?”
《庄子》里有个故事:
有个匠人削木为鐻,做成后见者惊犹鬼神。国君问他有何诀窍,他说:我只是斋戒静心,忘记赏罚名利,甚至忘记四肢形体,然后进入山林,观察树木天性,这样制成的器物仿佛神工。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忘记“你必须去幼儿园”的命令,看见孩子内在的成长节奏。当他发现去幼儿园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哪还需要哄劝呢?
今早送女儿进园时,她突然回头:“妈妈,今天我要教小雨折纸飞机。”然后头也不回地跑向等待她的伙伴。
阳光洒在她背上,我突然明白——
成长,从来不是被推着走,而是有了向往的方向后,自发地向前奔跑。
给孩子最好的入园礼物,不是说服他必须去,而是帮他看见——那里藏着一个他还没遇见的、更棒的自己。
来源:玲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