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第二句话开始讲起:最近这事儿来了就是急,厂商报价窗一收一开,模组厂和分销商都慌了神。有人直接把对外报价停了,等上游稳定再说;有人干脆说量先不做太多承诺,宁可少出货也别被坑在高成本上。还有公司开始和客户谈把合同价往上调,好把上游涨价的冲击分摊出去。这些反应看起
部分存储芯片已经暂停报价,部分产品出现“一日一价”,国内供应链因此被直接牵连,采购端普遍出现抢货、控货的局面。
从第二句话开始讲起:最近这事儿来了就是急,厂商报价窗一收一开,模组厂和分销商都慌了神。有人直接把对外报价停了,等上游稳定再说;有人干脆说量先不做太多承诺,宁可少出货也别被坑在高成本上。还有公司开始和客户谈把合同价往上调,好把上游涨价的冲击分摊出去。这些反应看起来各不相同,但本质都是在抢着把风险、库存、交付排位算清楚。
多家券商和企业都表达了类似的感受。江波龙证券部说,公司手里还有库存,上游涨价短期能把毛利顶上去;普冉股份表示,从第四季度开始确实感受到供给吃紧,正在和下游讨论提价的可能;分销端的香农芯创则认为,涨价对毛利影响有限,主要是出货节奏和库存周转受影响。意思是,每一环都在用自家能做的办法来缓冲这波波动,但没人能完全置身事外。
回头看这事怎么堆起来的:早在四五月份,三星、SK海力士、美光、闪迪等大厂就开始调整策略,有的提高价格,有的改变供货优先级。到现在,一部分产品报价直接停了,或者把报价有效期缩短到一天以内,这就是外面说的“一日一价”。厂商这么干,其实是产能和需求在拉扯,短期里他们要把资源往回报更高、战略意义更大的方向投。
到底往哪儿投?主要是AI带来的新需求,像HBM这种高带宽内存,和新一代的DDR5,AI训练、推理对它们的需求暴涨。举个数字:HBM消耗的晶圆要比普通DRAM多三倍以上,业界预计到2025年,AI服务器端对HBM的需求会同比接近翻一番,市场规模估计会到340亿美元。面对这种结构性变化,厂商把新增产能优先投向HBM、DDR5等高端产品,传统的DDR4、LPDDR4X那些旧制程就被边缘化,出现“计划性压产”的情况。
厂区层面也有具体动作。比如三星把平泽的一部分DDR4产线改造为HBM线;SK海力士打算把DDR4产能压缩到总体很小的比例;美光则有报告显示暂停了DDR4和DDR5的全系列对外报价。结果就是,消费级DRAM和一些NAND闪存供给被灵活调价,二级市场上就出现了价格剧烈波动的现象。
短期价格变动能看到的数据不少。CFM的数据显示,某周DDR4 16Gb 3200现货价一周内暴涨约30%,512Gb Flash Wafer的月度涨幅也超过20%。这些数字直接把模组厂和系统厂的日子掐紧:成本一蹿升,他们要么暂停报价,要么控货,生怕把涨价的锅背到自己头上。机构像TrendForce也给出预测,说到2025年第四季度,DRAM整体价格(含HBM)可能环比上升13%到18%,而DDR4的紧张态势可能会持续到2026年上半年。这就说明,不是几天几周的事,至少在过渡期里会有一段不舒服的时间。
放到国内层面,问题更复杂。中国在DRAM和NAND自给率本就不高,关键自制能力还不到10%。服务器内存、高端SSD主控这些关键环节对外依赖大,短时间内难以由国内厂商补上缺口。再加上国际大厂在分配产能时优先保障北美大型云服务商(像亚马逊、微软这种),那么内地市场自然就被压缩出货量。很多公司碰到的尴尬就是:即便有预算,也买不到现货,尤其是那些靠快速交付拼客户关系的模组厂和系统整机厂。
这不是单纯的货少这么简单,还牵扯到分销体系、库存管理和结算节奏。上游一收一放,长期合约的成本锁定不再稳妥,导致下游要么更谨慎地备货,要么直接缩减接单规模。有的企业宁愿把产线停几天,也不愿意接低毛利的大单;有的企业把交付计划往后拖,结果整个供应链节奏被打乱。有人把现在的采购形势比作抢演唱会票:排队、刷新、落空、再来一次,心里一直忐忑。
各环节采取的策略也不一样。手里有库存的公司会趁机修复毛利,把价格往上带;有的模组厂通过控货来稳住市价;分销商更看重的是周转,毛利波动对他们影响有限,但资金占用会增加,结算压力和物流压力叠加。短期内,会有更多这样的博弈发生:谁先稳住货源,谁就能在下一轮议价中占先机。
深层原因还是供需结构被重新排列。AI算力扩张不仅让HBM的需求激增,也把高带宽、高频率内存放在更优先的位置。云厂和AI服务器厂的下单量大、回报高,厂商分配产能时自然先满足这些客户。结果就是,普通消费级市场和旧制程芯片在产能分配里被挤到后面,这种排序一旦形成,对中低端市场的影响会延续一段时间,尤其是在旧产线逐步退役的过渡期里。
对国内厂商来说,眼下能做的事包括调整库存策略、改变产品结构、和上游谈判争取合理价格。短期内靠这些能缓一缓,中长期的出路还是国产替代,但那不是几个月能完成的:从技术积累到投产扩能,至少要几年时间。现在的现实是,有库存的成了有利位置,没货的只能在排队名单上等着。
最近几周里,很多模组厂和零件商都在自己的报价系统里不断刷新价格。市场参与者越来越意识到,接下来可能还会有几轮价格波动和产能调整。需要批量采购的终端厂商开始更谨慎签新合同,把风险条款、交付优先级、价格浮动写得更细;中小分销商则要面对更高的资金占用和库存压力。供应链里能不能稳住,跟谁有长期战略客户关系、谁的库存灵活、谁手里有长期合约,直接决定短期生意能做多大。
现实还在变:订单在排队,价格在浮动,产能在调改。很多公司正在重新评估合同,调整产线安排,有的优先履行战略客户订单,有的暂时不把某些品类投放到市场,等形势明朗再说。至于什么时候能回到常态,不少人都把目光放在接下来几季的产能投放和AI需求走向上,但现在的采购单还在排队。
来源:松下惬意乘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