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系车底盘厚、隔音好、用料实,可老百姓一算账,发现买它不如买日系。
美系车底盘厚、隔音好、用料实,可老百姓一算账,发现买它不如买日系。
修车厂老师傅说,十年前美系车是他们的“摇钱树”,现在上门修的少了,不是因为没人开,是因为出毛病的少了。
这说明什么?
说明美系车的质量真提升了。
别克君威、福特探险者这些车,底盘用上铝合金,防锈做得比很多日系车强,车门关起来那声儿,沉得像铁门砸地,不是唬人,是真敢花钱。
可你花的钱,消费者没看见。
他们只看见油表跳得快,保养跑得远,三年后卖车少两万。
油耗这事,不是瞎说。
君威百公里9到10升,凯美瑞7到8升,差的那1到2升,看着不多,可一年跑两万公里,多烧300多升油,按7块一升算,就是2100块。
这钱不是省下来的,是实实在在从口袋里掏出去的。
消费者不傻,他们算的是五年、十年的账,不是买车那会儿的冲动。
美系车的轻混系统,是补上了短板,但补得慢。
日系车二十年前就在推混动,丰田普锐斯都卖了二十多年,老百姓心里早就有“省油=日系”的标签。
你今天才说“我也不耗油了”,人家耳朵已经关上了。
售后服务更是一道坎。
三四线城市,日系4S店门口排队,美系店门可罗雀。
老师傅讲的那个例子,不是个案。
一个小零件,等一周才调来,车主等得心凉。
不是零件难找,是经销商网络没铺开。
美系车厂不是不想铺,是成本太高。
建一个4S店要三五百万,卖一台车挣的利润,不够养一个店。
日系车卖得多,摊薄了成本,店开得多,反过来又促进销售,形成闭环。
美系车想学,可销量上不去,钱就回不来,只能缩着。
这就像一个农民,地种得好,粮收得多,可没路运出去,粮烂在地里,最后自己也饿着。
内饰用料缩水,是美系车的无奈。
底盘用铝,发动机搞轻混,这些地方不能省。
可车里塑料件薄了,屏幕反应慢了,按键手感差了,消费者坐进去第一眼看到的,不是底盘,是中控台。
他们不懂什么叫材料成本结构,他们只觉得“这车看着不值这个价”。
日系车恰恰相反,该省的地方省,该花的地方绝不含糊。
座椅舒适度、中控布局、按键反馈,这些细节,他们研究了三十年。
你花大钱做底盘,他们花小钱做体验,最后消费者觉得:你贵,我用着不爽,我干嘛选你?
二手车残值,是压垮美系车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年车龄,卡罗拉还能卖六成新车价,君威可能连五成都不到。
差的这一成,换算成钱,就是两万到三万。
普通家庭买车,不是买个代步工具,是买个能当“压箱底资产”的东西。
你开三年,卖车少两万,等于你这三年白开了。
日系车的保值率,是靠口碑攒出来的,是靠无数车主用油钱、维修费、卖车价,一点一点堆出来的。
美系车想翻盘,得先让车主相信:我三年后卖它,不会被当废铁卖。
新能源这块,美系更被动。
特斯拉是例外,但它是科技公司,不是传统汽车厂。
福特、通用,混动技术推得慢,电动车布局迟,充电桩合作少,软件系统卡顿。
日系车在混动上已经跑出三条线:丰田THS、本田i-MMD、日产e-POWER,每一条都稳稳占住市场。
德系在电动上砸钱,宝马、奔驰的电动车销量蹭蹭涨。
美系呢?
还在等政策,等技术成熟,等市场觉醒。
等字,是最贵的代价。
美系车不是没实力,是太想把实力藏在底下。
他们以为,车好,人自然会来。
可市场不讲道理,只讲感知。
你关车门的声音再响,不如别人一句“这车省油”来得管用。
你底盘再扎实,不如别人一句“修车便宜”来得实在。
你用料再足,不如别人一句“三年还能卖个好价”来得戳心。
你可以说,美系车是老实人,不善言辞。
可这个时代,不会有人因为你是老实人,就多给你发工资。
你有好东西,就得大声说,就得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算得清。
你不能指望消费者自己去查资料,去对比参数,去跑几十公里找维修点。
他们要的是省心,是省事,是不用动脑子的选择。
现在美系车在改,内饰精致了,系统升级了,混动也上了。
可改得慢,改得晚,改得不够狠。
消费者不是等不起,是等累了。
他们已经选好了,不会再回头。
你花了大钱做底盘,却在内饰上偷工减料;你技术升级了,可服务网络没跟上;你车结实耐用,可三年后卖不出价。
你到底想让谁买你?
是让懂技术的人买,还是让普通人买?
如果连普通人都觉得你贵、难修、卖不上价,那你再厚实,也不过是一块没人搬得动的石头。
来源:小小汽车播报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