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他不知道,这个被称作"赛木患"的中国特有植物,将在半个世纪后成为欧洲植物园的稀世珍宝。
1935年的海南岛密林深处,一位美国植物学家往标本箱里塞了几颗红色果实。
当地黎族猎人警告他:"这果子吃了会发狂。"
但他不知道,这个被称作"赛木患"的中国特有植物,将在半个世纪后成为欧洲植物园的稀世珍宝。
1935年4月,美国哈佛大学植物学家梅里尔(又译作:梅林)踩着湿滑的苔藓,在海南岛吊罗山的密林中艰难前行。
他的助手陈焕镛突然拉住他:"教授快看!这树结果子了。"——几串金黄的果实挂在枝头,像极了龙眼,又像是黄皮。
"小心!"随行的黎族向导急忙制止,"我们叫它'发疯果',人吃了会像醉酒一样手舞足蹈。"
梅里尔在当天的考察日记中写道:"果实直径约1厘米,种皮金黄透亮,当地人说8颗就能让人失去理智。"
他采集了枝叶标本和几粒种子,用锡纸包好藏进了标本箱。
当时正值民国时期,海南岛的植物资源调查几乎空白。
梅里尔不知道,他采集的这个编号"Merrill & Chun 20338"的标本,将成为植物分类学史上争议不断的焦点。
赛木患果实实物照片
1955年,中山大学的标本室里,植物学家侯宽昭盯着那批海南标本皱起眉头。
这株被梅里尔暂定为"Sapindus oligophyllus"(意为"少叶无患子")的植物,叶片特征与无患子属明显不同。
他与搭档何椿年发表论文,将其归入新属"Sapindopsis"(拟无患子属)。
"这场命名拉锯战才刚开始。"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罗献瑞研究员回忆道。
何椿年
1974年,他在编写《海南植物志》时发现,这植物应该属于另一个属——Aphania(赛木患属),于是重新命名为"Aphania oligophylla (Merr. & Chun) H.S.Lo"。
那个括号里的"Merr. & Chun",就是最初发现者梅里尔和陈焕镛的姓氏缩写。
直到2007年,中国植物学家夏念和和Gadek最终确认它属于滇赤才属 (Aphania),学名定为"Lepisanthes oligophylla (Merr. & Chun) N.H.Xia & Gadek"。
这个长长的学名里,括号外的"N.H.Xia & Gadek"是最终定名人。
陈焕镛
1987年,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的温室里,一株来自中国的赛木患首次开花。
园丁记录道:"花瓣呈玫瑰红色,花丝长达3毫米,雄蕊8枚——与海南标本描述完全一致。
"但让他们失望的是,这些欧洲"移民"始终拒绝结果。
"可能是缺少原产地的传粉昆虫。"德国柏林植物园的赫伯特博士推测。
德国柏林植物园
他在1992年的论文中写道:"我们尝试了7种传粉方式,最接近成功的是用超声波震动模拟蜜蜂振翅——有3朵花形成了幼果,但最终都脱落了。"
如今欧洲仅存5家植物园栽培着赛木患,全都来自当年梅里尔带回的种子后代。
最老的一株在爱丁堡植物园,树干上还挂着1985年的金属铭牌:"中国海南特有种,全球栽培个体不超过20株"。
爱丁堡植物园的赛木患结果了
来源:青山因雪白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