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别不信,你自个儿琢磨琢磨,是不是感觉干啥都费劲?你以为是自己没本事,是你“不行了”?拉倒吧。你看看你身边,你老板在愁,你同事在愁,开馆子的在愁,送外卖的也在愁。
今年这钱,是真不好赚。
别不信,你自个儿琢磨琢磨,是不是感觉干啥都费劲?你以为是自己没本事,是你“不行了”?拉倒吧。你看看你身边,你老板在愁,你同事在愁,开馆子的在愁,送外卖的也在愁。
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这是“时局”变了。咱今儿就坐下来,用大白话,扒一扒这背后到底咋回事。
一
咱这代人,尤其是80后、90后,其实是“幸运儿”。
为啥这么说?因为我们过去二三十年,活在一个人类历史上都极其罕见的“超级大顺风局”里。
你可能没感觉,觉得自个儿挺努力的。但说句扎心的话,很多时候,你的成功,不是因为你多牛逼,而是因为你站在一部飞速上升的电梯上。这部电梯,就是“全球化”+“城市化”+“人口红利”+“技术爆炸”。
你想想2000年那会儿,甚至2010年那会儿。干点啥不能赚钱?
你去深圳开个小作坊,做外贸,订单接到手软,因为老外需要我们便宜的“中国制造”。你胆子大点,去搞房地产,闭着眼睛拿地,闭着眼睛盖,盖了就有人买,因为人拼命往城里挤。你就算啥也不会,去BAT(百度、阿里、腾讯)上班,拿的期权股票,几年就财务自由了。
那是个啥时代?
那是一个“增量时代”。啥叫增量?就是池子里的水,每年都在呼呼地往上涨。GDP增速动不动就是8%、10%甚至更高。10%的增速是啥概念?就是七年翻一番。所有的问题,在高速增长面前,都不是问题。你今年投资亏了,没关系,明年大盘涨回来。你公司战略失误了,没关系,行业红利能把你的窟窿填上。
那个时代,机会遍地都是,你只要“敢”,你就赢了。
但现在,这部电梯,它慢下来了。
甚至有点想往下走了。
我们从一个“做蛋糕”的时代,猛地一下,撞进了一个“分蛋糕”的时代。
以前是“增量博弈”,大家都有的赚,无非是你赚多点,我赚少点。现在是“存量博弈”,甚至“减量博弈”。啥意思?就是桌上就这么点菜,你多吃一口,我就得少吃一口。
这就是为啥你觉得“卷”。卷教育,卷工作,卷价格。
这不是你造成的,也不是我造成的。这是“周期”。经济这玩意儿,它跟春夏秋冬一样,它有周期。我们舒舒服服过了几十年“夏天”,现在,秋天来了,你开始觉得有点凉了。
二
电梯慢下来,只是第一个原因。更要命的是,过去拉动电梯最猛的那个“发动机”,它好像要熄火了。
这个发动机是啥?
你猜对了,房地产。
咱必须得承认,过去二十年,房地产就是我们经济的“超级CPU”。它不是一个行业,它是一个“经济引擎”。
你想想,一个楼盘开工,它能拉动多少东西?
上游,你需要钢铁、水泥、玻璃、电解铝。中间,你需要设计院、建筑队、挖掘机。下游,你交房了,得装修吧?家电、家具、卫浴、床垫。更别提,你买房得贷款吧?银行赚了钱。政府卖地,拿到了钱,可以去修路、盖地铁、建学校。
这是一条多粗的产业链?它几乎把我们经济的方方面面都捆在了一起。
而且,它还是个“超级金融放大器”。
举个例子,你十年前买套房,100万。首付30万,贷款70万。过了五年,这房子涨到了300万。你一算,你用30万的本金,撬动了200万的增值(300万-100万)。
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发了”?
你觉得自己有钱了,你就敢消费。你敢换车,敢买包,敢出国旅游。你周围的人都这么干。整个社会的“钱”,就这么“凭空”被创造出来了。这在经济学上叫“资产负债表扩张”。
但是,这个游戏,它有个前提。
就是“房价永远涨”这个信仰。
这个信仰,在今年,或者说从前年开始,被彻底干碎了。
为啥干碎了?原因很复杂。最核心的两个:
第一,该买的都买了,没买的也买不起了。更重要的是,后面接盘的“后生仔”(年轻人)不够用了。人口这事儿,是最大的基本盘。
第二,上面也意识到,这么玩下去不行了。你把杠杆加到天上去,最后就是金融危机。日本当年怎么崩的?美国08年怎么崩的?都是一个剧本。所以,“三道红线”啥的,咔嚓一下,把开发商的“水龙头”给关了。
发动机一熄火,后果是啥?
你看看恒大碧桂园。
开发商没钱了,他就不拿地了。政府的“土地财政”是不是就黄了?政府没钱,修路盖地铁的基建是不是就得慢下来?
建筑队没活儿干了。钢铁厂、水泥厂的订单是不是就没了?
最要命的是你。你一看,我背了三十年房贷,结果这房子它不涨了,甚至还降价了。你啥心情?你那200万的“纸面富贵”,瞬间蒸发了。
你还敢消费吗?
你不敢了。你现在唯一的念头是,赶紧把贷款还了。你开始“节衣缩食”,开始“提前还贷”。
当所有人都从“借钱花”,变成“存钱还债”的时候。这个社会上的“需求”,就瞬间崩塌了。
这就是经济学上说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就是大家都在“修补”自己的资产负债表,没人愿意花钱。
你不花钱,他不花钱。那钱,怎么可能好赚呢?
三
内部的发动机熄火了,我们自然会想到“外援”。
以前我们是怎么富起来的?“两头在外”。一头,从巴西、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煤炭;另一头,把做好的衣服、鞋子、家电、手机,卖给美国、欧洲。
我们当了三十年的“世界工厂”,赚的是全世界的钱。
尤其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他们为了救市,疯狂“印钱”(量化宽松)。印了钱,老百姓拿去干嘛?买东西啊。买谁的?made in China。
那十年,是外贸最爽的十年。
但是,这个游戏,现在也玩不下去了。
你打开新闻看看,这几年听到的最多的是啥?“脱钩”、“去风险”、“贸易战”。
老美突然醒过味儿来了。他觉得,我印钱,你拿东西,最后你越来越富,还成了我的竞争对手。这不行。
他开始搞你了。加关税,搞技术封锁。
更要命的是,老美开始喊话,让那些跨国公司“回家”。“美国制造”、“欧洲制造”。就算不回家,你也别全放在中国。你得分散投资,去越南、去印度、去墨西哥。这叫“供应链多元化”。
这一下,釜底抽薪了。
以前是全世界的订单,雪片一样飞过来。现在,订单在“转移”。
外需,这个拉动我们经济的“大马车”,也跑不快了。
这还不是最操蛋的。
最操蛋的是,全球经济都不景气。美国在疯狂加息,欧洲被俄乌冲突搞得半死不活。
啥意思?
就是地主家也没余粮了。
以前是他们有钱,买你的东西。现在他们自己也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他们也买不起了。
你看,内部的“房地产”发动机歇菜了。外部的“全球化”发动机也卡壳了。
这钱,能好赚吗?
四
好了,内需(房地产)不行,外需(出口)也不行。那我们还剩下啥?
我们剩下了过去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海量产能”。
啥叫产能?就是“生产能力”。
在那个“超级大顺风局”里,我们建了全世界最多的工厂,最多的生产线。
以前,这些生产线是火力全开的。生产出来的东西,国内的(买房的)消化一批,国外的(老美欧洲)消化一批。刚刚好。
现在,两边的需求都萎缩了。
但你那些工厂还在啊,机器还在啊,工人还在啊。
咋办?
你总不能让机器停着吧?一停,银行贷款利息就得还。工人工资就得发。
那就只能“卷”了。
这就是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史诗级内卷”。
以前是“增量市场”,大家一起赚钱。现在是“存量市场”,你必须把对手干死,你才能活下去。
你看看今年的汽车市场。
比亚迪带头,价格战打得天昏地暗。一款车,去年卖15万,今年直接给你干到10万。它为啥敢这么干?因为它规模大,它亏得起,或者说它还有得赚。
但其他车企呢?懵逼了。你跟不跟?
你跟,你卖一台亏一台。你不跟,你一台都卖不出去。
这就是“产能过剩”的必然结果。
你再看看你身边的。
是不是开奶茶店的,比喝奶茶的还多?是不是做直播带货的,比看直播的还多?是不是送外de卖的,比点外卖的还多?
所有人都杀进了“红海”。
所有人都试图用“更低的价格”来抢夺“更少的客户”。
结果是啥?
结果就是,所有人的“利润”,都变得比纸还薄。
企业不赚钱了,他会给你涨工资吗?他会多招人吗?
他不会。
他只会拼命地“降本增效”。
“降本”,就是砍掉一切不必要的开支,包括你。
“增效”,就是让你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儿。
所以你感觉,今年上班,累得跟狗一样,但年底一算,一分钱没多拿。甚至,你还得天天提心吊胆,生怕第二天来公司,HR就找你谈话了。
这就是第四个原因。当“需求”萎缩,而“供给”(产能)过剩时,我们必然会掉进“内卷”和“通缩”的陷阱里。
五
前面说的四个,都是“实体”层面的。周期、房产、外贸、产能。
但还有一个,比这四个加起来都可怕。
它在“心理”层面。
这就是——“预期”。
经济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一场“信心游戏”。
你为什么敢贷款30年买房?因为你“预期”你未来30年的收入会稳定增长,你“预期”房价会涨。
你老板为什么敢借钱开工厂?因为他“预期”未来产品能卖得掉。
银行为什么敢借钱给你?因为它“预期”你能还得上。
在过去的“顺风局”里,我们所有人的预期都是“明天会更好”。这个“共识”,是整个经济能跑起来的“润滑油”。
但现在,这个“预期”,被打破了。
你看看你自个儿。
你现在还敢“超前消费”吗?你还敢随便跳槽吗?你还敢炒股吗?
你不敢了。
你的“预期”变了。你从“乐观”,变成了“悲观”,或者说“谨慎”。
当一个社会,所有人都开始变得“谨慎”时,一个可怕的“合成谬误”就出现了。
啥叫合成谬误?
就是对“个人”来说是理性的选择,但“所有人”一起这么干,对“集体”就是一场灾难。
对你个人来说,现在经济不好,你“多存钱、少花钱”,是不是天经地义?太对了。
但是,当14亿人都这么想的时候。
你不花钱,A餐厅就没生意。A餐厅没生意,就得辞掉B厨师。B厨师被辞了,他也不花钱了。他本来想买C工厂的家电,现在不买了。C工厂没订单,就得辞掉D工人。
D工人,可能就是你的邻居,也可能,就是你。
这就是一个“死亡螺旋”。
你越不花钱,经济越差。经济越差,你越不敢花钱。
你可能会说,不对啊,我看新闻,国家又“放水”了啊。M2(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还挺高啊。钱呢?
钱是印了。
但钱,它“堵”住了。
钱印出来,流不到实体经济里。流不到你我的口袋里。
它在“银行系统”里空转。
或者,它变成了“预防性储蓄”。
老百姓拿到钱,第一反应不是去消费,不是去投资。是赶紧存起来!存个定期!谁知道明天会发生啥?
你看今年的银行存款数据,高得吓人。
“货币流通速度”降到了冰点。
钱,如果不流动,它就不是钱,它就是一堆数字。
这就是第五个,也是最要命的原因。我们的“信心”和“预期”变了。那个敢想敢干、挥斥方遒的时代,好像一去不复返了。
所以,你现在明白了吗?
今年钱不好赚,真不是你不够努力。
是因为,我们赖以生存的那个“超级顺风局”结束了。
房地产这个“内燃机”熄火了,全球化这个“外循环”也卡住了。我们剩下一堆“过剩产能”,大家在里面拼命“内卷”。而我们所有人,因为“害怕”,都捂紧了钱袋子。
这就是一个“完美风暴”。
那咋办?
凉拌。
说实话,面对这种“宏观大势”,个人的力量是极其渺小的。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认清现实,然后调整自己。
第一,别再幻想“一夜暴富”。那个遍地黄金的时代过去了。
第二,降低你的“预期”。能保住工作,能有稳定现金流,你已经跑赢了90%的人。
第三,捂好你的钱。别瞎投资,别背高杠杆。在“冬天”,活下去,比啥都重要。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我们现在,就处在那个“运去”的当口。
熬过去,天,总会亮的。
来源:今日茶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