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十月的南昌,处处涌动着丰收的喜悦。广袤田野间,晚稻翻滚起金色浪涛;智能化生产线上,农副产品正高效完成分拣、包装;美丽乡村内,游客穿梭赏景……这幅生机盎然的乡村画卷,是我市“十四五”期间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动缩影。
——南昌“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稳中有进、持续向好
全国文明村钱溪村
南昌新闻网讯 金秋十月的南昌,处处涌动着丰收的喜悦。广袤田野间,晚稻翻滚起金色浪涛;智能化生产线上,农副产品正高效完成分拣、包装;美丽乡村内,游客穿梭赏景……这幅生机盎然的乡村画卷,是我市“十四五”期间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动缩影。
“十四五”期间,我市始终将“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锚定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省会引领战略为抓手,从粮食安全、产业升级、人居改善到农民增收,多点发力、系统推进。如今,农业根基愈发稳固,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节节攀升,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正以更快速度、更高质量向前迈进。
粮食生产根基越扎越稳
曾经,靠天吃饭、地块零散是农业生产的常态,“望天收”“巴掌田”制约着粮食稳产与农民增收。“十四五”期间,我市以科技赋能农业、以整治盘活土地,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不仅让粮食生产根基越扎越稳,更让“菜篮子”量足质优。
走进新建区西山镇,昔日丘陵间零散破碎、耕种不便的“巴掌田”“冷水地”,如今已变身连片平整的高标准农田。去年,新建区将这类山区地块纳入整治范围,打破田埂界限、统一规划布局,彻底改变了机械难进田的困境。
“以前田都是一小块一块的,收割机是下不去的,全靠人力弯腰干;现在大田连片,插秧、收割全是机器上,又省工又省力!”西山镇梅岗村村民熊梨根笑着感慨,如今种田早不用“靠力气硬扛”,昔日零散的“巴掌田”,早变成了稳产高产的“丰收田”。
这样的转变,源于我市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持续发力。近年来,我市坚持高位推动,强化资金保障,优化项目管理,持续探索创新建设模式,确保农田建设质量过硬、成效显著。在建设中,还积极遵循绿色生态理念,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严格控制基础设施占地率在8%以内,持续推行生态林网建设,优化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增强农田生态系统功能,为粮食增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截至2024年,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64.9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82.70%,为粮食安全筑牢了硬件基础。与此同时,我市持续加大对粮油生产的支持力度,深入推进水稻“单改双”,全面落实粮食生产任务。“十四五”期间,我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10万亩以上,总产量连续14年稳定在42亿斤以上。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我市也全力守护百姓“菜篮子”的丰富度与安全性。截至2024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4.47万公顷,产量达到144.74万吨,常年蔬菜品种供应保持在60个以上,常规品种、反季节品种互补,芦笋、藠头、藜蒿等特色菜基地逐步形成,保障“菜篮子”的稳定供应;生猪出栏226.8万头、家禽7554万羽、禽蛋15万吨,水产养殖面积78万亩、产量48万吨,肉、蛋、菜、鱼等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不仅满足了南昌市民日常消费需求,更让群众的餐桌多了份安心与实惠。
乡村风貌颜值持续焕新
近日,记者来到安义县长均乡白沙村,只见这里群山环绕,房屋错落有致,干净平坦的马路通向每家每户。
“以前村里的路不太好走,也没现在这么出名。”说起以前村里落后的村容村貌,村民杨海清感触颇深。在开展“两整治一提升”行动后,村里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村里的马路通向了每家每户,鸡鸭都被圈养,公厕改造升级,还打造了“水韵白沙·杨淞故里”IP,生活越来越舒心。
“十四五”期间,我市从路域环境整治、人居环境整治、特色产业提升三个方面,扎实开展农业农村“两整治一提升”行动,让乡村实现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蝶变,绘就出路畅村美、业兴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在路域环境整治上,南昌市紧盯百姓出行难、出行烦的难题,深入开展农村路域环境整治。2022年以来,完成农村公路“白改黑”1243公里,实现全市省道、县道宜改造路段黑化率100%、重要乡道宜改造路段黑化率70%以上,农村地区道路通行条件得到快速改善。修缮疏通排水沟渠4400多公里,补种和修剪行道树9800多公里,农村地区路容路貌得到显著提升。新安装险要路段防护栏420多公里,设置减速震荡标线4.1万多平方米,完成平交道口路面硬化7.1万平方米,增设警示标志牌7000多处,农村道路通行质量和安全大幅提升。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上,南昌市以“干净、整洁、有序”为标准,聚焦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中心村和人口集聚类村庄,2022年以来,按照“一整四化”要求,重点推进村庄房前屋后环境整治、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污水净化、路灯亮化等工作,高标准打造了991个共同富裕样板村;在完成共同富裕样板村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八有”(有村庄建设规划、农村颐养中心、文体活动广场、污水处理设施、公共卫生厕所、农业特色产业、长效管护机制和乡村治理机制)内容,高质量打造了业态丰富、特色鲜明的6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让乡村不仅“颜值高”,更住得好。
在农业特色产业提升上,南昌市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开展农业特色产业提升行动,申报创建南昌县冈上水禽、安义县长均蔬菜、进贤县三里黄鳝、南昌县幽兰镇蔬菜、进贤县李渡镇白酒等5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2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和30个市级农业产业强镇,形成了国家、省、市农业产业强镇梯次培育格局。
产业发展水平再上新阶
位于南昌县的江西梅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枚枚鸭蛋沿着智能化生产线自动完成清洗、烘干、检测与分级,高效有序的场景让人很难想象,这家如今年销售额达2亿元的蛋品企业,曾面临“销路”困境。
“2020年试水线上时,我们只卖皮蛋、咸鸭蛋;2023年和南昌大学合作推出裸咸蛋,一下子成了爆款,线上单品链接突破600多万单!”企业电商负责人潘波的话里满是自豪。如今,江西梅氏不仅在线下布局300多家合作门店,还计划建成6个电商直播间,未来将带动更多江西优质农产品走向全国。
“十四五”期间,南昌市紧扣全省“头雁引航、雏鹰振飞”行动部署,以农业特色产业提升行动为核心,从壮大龙头、拓宽渠道、培育品牌三方面发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质的飞跃。
在龙头企业培育上,南昌市紧扣全省农业产业化“双百行动”要求,以绿色食品产业链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两年行动为抓手,聚焦“头部”型、“链主”型、科技型、区域型企业培育,推动国家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三级联创。截至目前,南昌市拥有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61家,其中国家级18家、省级130家;9家企业跻身中国农企500强,27家企业列入全省“双百行动”超10亿元企业名单。
销售渠道的拓宽,为农产品打通了“出村进城”的快车道。南昌坚持线上线下两手抓、齐发力,全面拓展农业产销链条。线上,积极推行“互联网+农产品”的创新营销模式,持续深化与主流电商平台的合作,借助网络直播带货等形式,将南昌的特色农产品推向了全国消费者。线下,积极参与各类农业节庆活动和展示展销活动,带领一批优质企业前往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参加农交会、农博会等大型展会,进一步提升了南昌农业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去年,全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64.69亿元,稳居全省首位。
品牌效应的释放,则为农业产业注入了持久竞争力。截至目前,南昌已有17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林恩茶叶等4个农产品跻身中国农产品品牌目录,“南昌莲塘高粱酒”更入选国家特质农产品名录;2021—2024年累计创建省级“赣鄱正品”47个。一系列“叫得响、品质优”的农业品牌,正让南昌农业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提升”,奏响产业集群发展的新高音。
农民生活品质稳步提高
走进红谷滩区流湖镇上房村的温控菌房,工人们正忙着采摘、分级、包装秀珍菇与鸡枞菌,这些新鲜菌菇将通过商超走向全国餐桌。
而在几年前,上房村还是省级贫困村,村民多靠传统种植或外出打工谋生,增收渠道狭窄。如今,依托“公司+合作社+脱贫户”模式,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在家干活能挣钱、顾家人,很多村民都在这儿上班,每个月也有几千块钱,日子过得也蛮好!”村民胡金秀说。
上房村的蝶变,是南昌市“十四五”期间破解农民“增收难”、推动“口袋鼓”的生动缩影。南昌市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以产业帮扶为核心、就业保障为支撑、集体增收为抓手,打出一套富民增收“组合拳”。
在产业帮扶上,南昌扶持各类经营主体1874个、产业基地513个,带动5665户脱贫户参与产业发展。以上房村菌菇基地为例,其现已建成3万多平方米现代化标准厂房,日产菌包3万包、出菇2吨,年产量超700吨,通过小额信贷入社分红等方式,让脱贫户共享产业红利。
就业是增收的“稳定器”。2024年,南昌推动2.12万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实现就业,40个就业帮扶车间吸纳脱贫劳动力268人,2578人通过公益性岗位获得稳定收入;同时发放春季“雨露计划”在校生补助3612人、541.8万元,为脱贫家庭未来增收筑牢根基。
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则为农民增收添底气。2024年,全市1153个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6.57亿元,村均收入从2021年的120万元增至143.73万元,涌现出33个集体经营性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经济强村。随着增收渠道不断拓宽,2024年南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418元,较2021年增加4505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从2.20缩小至2.09,农民“钱袋子”越来越鼓,生活幸福感持续攀升。
2025年是“十四五”的最后一年,也是“两整治一提升”的收官之年,南昌市农业农村工作将始终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凝心聚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南昌篇章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三农”支撑。(洪观新闻记者 万敏/文 马悦/图)
来源:南昌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