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的阳光洒在山东金乡的蒜地里,60岁的蒜农李大哥拿着一本《大蒜等级规格》国家标准,仔细对比着自家刚采收的蒜头。“以前卖蒜全凭贩子一张嘴,现在有了国家标准的白纸黑字,啥等级啥价格,清清楚楚!”他笑着拍了拍手里的册子,“这标准就是咱的底气!”
田间地头,书香阵阵,一本本崭新的《大蒜等级规格》国家标准和各地技术规程,正成为老年农民们丰收的“法宝”。
清晨的阳光洒在山东金乡的蒜地里,60岁的蒜农李大哥拿着一本《大蒜等级规格》国家标准,仔细对比着自家刚采收的蒜头。“以前卖蒜全凭贩子一张嘴,现在有了国家标准的白纸黑字,啥等级啥价格,清清楚楚!”他笑着拍了拍手里的册子,“这标准就是咱的底气!”
同样欣喜的还有河北涿鹿的老王。他种植的涿鹿紫皮大蒜今年用上了《地理标志农产品 涿鹿紫皮大蒜栽培技术规程》。“从选种到采收,每一步都有章可循,再也不用靠老经验碰运气了!”
01 新规出台,大蒜生产进入“标准时代”
种了一辈子大蒜,许多老农民第一次发现,种蒜也能这么精细。
2025年,多项大蒜相关标准密集实施,标志着大蒜生产正式进入“标准时代”。
2月28日,国家标准《大蒜等级规格》正式发布,将于6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大蒜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为大蒜的分类、分级提供了统一规范。
与此同时,两项地方标准也相继问世—— 《井冈山紫皮大蒜生产技术规程》于9月29日发布,10月3日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 涿鹿紫皮大蒜栽培技术规程》于5月13日发布,6月13日实施。
不仅种植有标准,深加工也有规可循。山东省发布的《大蒜多糖生产技术规程 超声波辅助法》于1月31日实施,为大蒜深加工提供了技术支撑。
“这些标准覆盖了从生产到加工的全链条,让蒜农们有标可依、有章可循。”一位标准起草专家表示。
02 标准里的“门道”,老农也能轻松掌握
面对密密麻麻的技术条文,老年农民们如何掌握?各地的农家书屋成了桥梁。
在招远市堡子村的农家书屋里,一场别开生面的阅读分享会正在举行。村民王大姐拿着一本《现代蔬菜种植技术》,兴奋地分享着阅读带来的种植新思路。
“我在《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里学到的生物防治法,今年让咱的西红柿产量提高了20%,还卖上了好价钱!”种植大户李大哥的分享,引来现场村民的阵阵赞叹。
在武汉市江夏区马安村,70平方米的农家书屋配备了5000余册图书,涵盖农业技术、文学历史、儿童读物等多个门类。书屋定期举办“科技助农”培训,邀请农技专家讲解病虫害防治技术。
“农家书屋就是我们的‘充电站’,”一位老蒜农说,“不懂的标准,来这里一查就明白。”
03 标准如何用?老农们的“实操宝典”
这些标准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切实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大蒜等级规格》国家标准统一了大蒜的市场准入规则。按照规格,大蒜可分为特级、一级和二级三个等级,每个等级对蒜头大小、整齐度、不完善瓣比例等都有明确要求。
《井冈山紫皮大蒜生产技术规程》则详细规定了井冈山紫皮大蒜的环境要求、品种选择、整地、播种、查苗除草、水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采收等全过程技术要求。
《涿鹿紫皮大蒜栽培技术规程》针对当地特色品种,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技术指导。“以前只知道涿鹿紫皮大蒜好,但怎么种出最好的品质,全靠感觉。现在标准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播种、如何施肥,真的很管用。”涿鹿的老王说。
《大蒜多糖生产技术规程》更是延伸了大蒜的产业链。“大蒜浑身是宝,过去加工不了只能卖原料,现在按照标准就能提取大蒜多糖,附加值翻了好几倍。”一位加工企业负责人表示。
04 标准助力,小蒜头变成“金疙瘩”
标准化生产不仅提升了大蒜的品质,更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按照标准种出来的大蒜,亩产提高了20%,还卖上了好价钱!”堡子村的一位蒜农高兴地说。
在青溪镇,农家书屋与农技服务深度融合,打造“农技学习实践基地”。书屋精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手册》等实用农技书籍,邀请县农业农村局专家、种植养殖能手每月开展2-3场农技讲座。
“通过标准化种植,我们的大蒜一级品率提高了三成,价格自然上去了。”青溪镇的一位蒜农告诉记者。
标准化的推广还带动了大蒜产业的升级。从单一卖蒜头到开发大蒜多糖、大蒜素等深加工产品,大蒜的价值被充分挖掘。
“过去只卖原料,利润薄。现在按照标准进行深加工,效益大幅提升。”一位从事大蒜加工的企业负责人说。
标准化生产正如一缕春风吹遍乡村。当老农们手捧标准手册,在农家书屋里热烈讨论时,当按照新技术种植的大蒜喜获丰收时,他们脸上的笑容正是乡村振兴最美的风景。
标准的生命力在于实施。随着越来越多蒜农掌握并应用这些标准,中国大蒜产业的提质增效之路将越走越宽广。
来源:小迪美食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