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4年4月17日,成都体育中心,人声鼎沸。中国足球历史上第一个职业联赛——甲A联赛在这里拉开帷幕。六个城市,约15万人同时涌入体育场,这种盛况在中国体育史上从未有过。
大连街头,飘扬的甲A旗帜下,一群球迷围在一台小电视机前,眼神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期待。
1994年4月17日,成都体育中心,人声鼎沸。中国足球历史上第一个职业联赛——甲A联赛在这里拉开帷幕。六个城市,约15万人同时涌入体育场,这种盛况在中国体育史上从未有过。
与此同时,在全国各地,一种全新的足球文化正在悄然形成。曾经仅限于专业体育系统的足球比赛,一夜之间变成了大街小巷的谈资。
1992年初,中国国奥队饮恨吉隆坡,中国足球跌入历史低谷。同年6月,中国足协在北京红山口八一体工大队驻地召开全国足球工作会议。
这次会议,后来被称作中国足球的“遵义会议”。
会议明确了中国足球职业化方向,足球正式成为体育改革的突破口。当时担任国家体委领导的李铁映明确指出,足球体制改革要争取一步到位,建立职业俱乐部体制。
他前瞻性地提出,俱乐部主要应该依靠转播权、广告、门票、彩票和转会费来养活自己。
红山口会议为中国足球的职业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但具体怎么走,仍需要一个详细的路线图。
1993年10月,中国足协在大连棒槌岛举行工作会议,史称“棒槌岛会议”。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正式决定在1994年推出职业联赛——全国足球甲级A组联赛。
会议做出了一系列历史性决定:允许引进外援和外教,比赛实行主客场赛制。
与此同时,会议还讨论和修改了《中国足球十年发展规划》,提出了一个当时看来颇具雄心的目标——男足打入世界杯,并进入前16名。
今天回看,这些决策似乎顺理成章,但在当时,却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远见。
1994年4月17日,甲A联赛在成都开幕,当天全国六个城市共有约15万人到现场观看了首轮比赛。
从专业体工队到职业俱乐部,球员的收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川队的主力球员魏群回忆,那一年他突然拿到了生平的第一笔奖金,不算工资,一次性拿了2000块钱,这几乎是平时月收入的20倍。
职业化改革不仅改变了球员的命运,更彻底改变了球迷的观赛体验。
曾经专业体制时代的沉闷比赛被激情四射的现场所取代,足球真正成为了当时的“第一运动”。
据统计,职业联赛开展10年里,共有127个职业俱乐部参与,联赛总场数达到3024场,现场观众达到4695万人次,俱乐部年总收入达7亿多元。
甲A联赛的火爆场面,并未带来中国足球水平的实质性提高。
2001年,靠着神奇教练米卢和有利的分组形势,中国男足终于挤进了2002年的日韩世界杯。但中国队却在世界杯上三战尽墨,表现糟糕。
职业化改革并未达到预期目标,相反,假球、黑哨、贪腐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2009年开始,全国公安机关系统联合在各地展开调查,掀起了一场足坛的打黑风暴。从球员到教练员、从俱乐部官员到投资商,甚至足协官员都卷入其中。
有分析认为,中国足球沦落到如此境地,并非因为职业化改革本身造成,恰恰是因为职业化改革不彻底、半途而废。
管理体制的弊端被认为是中国足球停滞不前的主因。
30年过去了,当年在电视机前欢呼的孩子们已步入中年,而那些在甲A赛场上飞奔的少年,如今只能在旧照片中寻找青春的踪迹。
甲A联赛已更名为中超,足球改革总体方案陆续出台,管理者承诺“脱钩去行政化”。
只有球迷们的期待,依然如1994年的春天一样,年年焕发新生。
来源:刃牙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