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债还是搞钱?破产还是破局?从湖北三资改革说起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6 14:59 2

摘要:最近湖北的"三资"改革(国有资源、资产、资金)搞得风生水起,武汉洪山人工智能大厦从"鬼楼"变"亿元楼",宜昌的林地"五权"打包卖了2.5亿元,这些不是故事,是真金白银的"点石成金"。

最近湖北的"三资"改革(国有资源、资产、资金)搞得风生水起,武汉洪山人工智能大厦从"鬼楼"变"亿元楼",宜昌的林地"五权"打包卖了2.5亿元,这些不是故事,是真金白银的"点石成金"。

地方财政压力大,债务率普遍超400%,有些区县甚至达700%。以前平台公司靠政府信用"圈钱",现在银行直接问:"你自己能赚多少钱?"这不是逼着平台公司"断奶"吗?

湖北的"三资"改革,核心就是"三化":资源资产化、资产证券化、资金杠杆化。把那些"睡大觉"的矿山、林地、数据、闲置厂房,都变成能赚钱的"活资产"。

这不就是"老牛观点"说的吗?中国有1400万亿的国有资产,但M2只有330万亿,还有1000万亿没货币化。政府就像个"超级物业公司",需要运转费,居民房产纳税不是唯一出路。

湖北的实践告诉我们:盘活国有资源不是"搞钱",而是"破局"。宜昌某区县的闲置矿山厂房,整合后银行直接给18亿授信;武汉的公共停车场经营权,集中后形成规模收益。

关键是,这些钱不是"虚增"的,是真金白银的经营收入。湖北联投整合86宗矿业权,长江传媒打包文化IP注入上市公司,都是实打实的收益。

但很多人误解了"三化":不是简单发个ABS就完事,而是要"通过资本市场倒逼运营能力升级"。武汉控股收购市政院,从"只做水务"变成"设计-施工-运维"一体化,营收涨40%,这才是真本事。

"老牛观点"说得透:国有资源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些收益不是用来填债务窟窿的,而是用来改善民生、发展产业的。

湖北的"三资"改革,不是"化债",而是"破局"。它告诉我们:后土地财政时代,地方经济的出路不在"卖地",而在"盘活存量"。

说白了,就是把那些"沉睡资产"变成"活资产",让政府从"超级物业公司"变成"高效运营者"。这不仅是地方财政的出路,更是全民共享发展红利的路径。

改革不是"换招牌",是"换脑子"。平台公司不再是"融资抓手",而是"造血引擎"。湖北的实践证明,这条路走得通,走得稳,走得对。

国有资产不是"包袱",是"富矿"。关键看你能不能把它变成"真金白银",用在刀刃上,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来源:行者写作(+书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