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斯拉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刚出来,高盛就发了研报,态度特别实在维持“中性”评级,目标价425美元,按现在股价算,还有4%左右的下跌空间。
特斯拉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刚出来,高盛就发了研报,态度特别实在维持“中性”评级,目标价425美元,按现在股价算,还有4%左右的下跌空间。
这财报看着挺矛盾的:营收创了历史新高,可汽车业务赚钱能力一直在降;储能业务爆得让人意外,运营成本又涨得吓人。
整体看下来,特斯拉就像个正在换赛道的选手,眼下跑得有点费劲,但未来往哪冲还算清楚。
先说说营收,这季度总营收28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涨12%,环比直接跳了25%,比市场预期还多6%。
能有这成绩,很大一部分是沾了美国电动车税收抵免政策的光。
这政策9月底到期,不少车主赶在到期前下单,直接让交付量环比涨了29%,快到49.7万辆。
我找朋友打听了下,美国加州那边,政策到期前一周,特斯拉门店都要排队,销售天天加班,这波“末班车效应”确实顶用。
但分业务看,差别就大了。
汽车业务还是核心,营收212亿美元,同比涨6%,中规中矩。
真正的黑马是储能业务,营收34亿美元,同比涨44%,毛利率更是飙到31.4%,远超高盛预期的27%,单季毛利润第一次破11亿。
这背后一是上海储能超级工厂产能上来了,二是家用储能产品Powerwall装机量创了纪录。
我查了下数据,北美家用储能市场里,特斯拉现在占32%的份额,比第二名多不少,看来家庭用户对“停电不愁”的需求是真旺盛。
服务及其他业务也不错,涨了25%,主要是维修和软件订阅多了。
不过有个细节得注意,汽车业务占总营收的比例从去年的81%降到现在的75%,储能占比升到12%,虽然还是小部分,但增长速度摆在那,以后说不定能成“第二支柱”。
营收好看,盈利却拉胯了。
非GAAP每股收益才0.5美元,比高盛预期的0.62美元、市场预期的0.56美元都低。
最关键的汽车业务,剔除监管积分后毛利率才15.4%,虽然比上季度略涨一点,但比去年同期的17.1%降了不少,也没达到市场预期的16.3%。
为啥赚钱这么难?主要三个原因。
第一,单车成本涨了,这季度单车成本35700美元,比去年多600美元。
听业内人说,主要是4680电池量产初期良率不行,现在才78%,没达到85%的目标,导致电池成本比老款2170电池还高5%,这钱花得有点冤枉。
第二,运营费用直接涨了50%。
这里面有重组费用,但更多是投到未来项目上了AI研发、完全自动驾驶系统(FSD)训练,还有Optimus人形机器人。
9月份FSD刚完成重大更新,AI模型规模扩了10倍,Optimus的生产线也在建,这些都是长线投资,但短期确实会把利润往下压。
高盛在研报里也说,这些投入是必要的,但得平衡好眼前的盈利压力,不然股东那边不好交代。
第三,监管积分收入降了44%,这季度才8.2亿美元,去年同期有14.7亿。
以前这积分就是特斯拉的“利润缓冲垫”,现在少了这么多,利润空间自然就小了。
更麻烦的是行业竞争,中国市场的小米、极氪、小鹏在20-50万美元的主流价位区间抢用户,特斯拉为了保销量只能降价。
比如Model3在国内的起售价比年初降了3万,可即便这样,极氪的毛利率都到16.9%了,比特斯拉还高,可见中国车企的成本控制有多厉害。
不过特斯拉的财务底子还在,自由现金流近40亿美元,远超市场预期的10亿,主要是库存少了23亿,期末现金储备有416亿,手里有钱,心里不慌。
未来规划方面,特斯拉没给太明确的销量目标,只说全球贸易政策变了不好预测,但提了2026年要量产Cybercab自动驾驶出租车、TeslaSemi电动卡车,还有新一代Megapack储能系统,Optimus的生产线也在推进,目标2030年前年产100万台,成本降到2万美元。
高盛对这些规划的态度挺谨慎,觉得自动驾驶要过法规关,电动卡车有戴姆勒、沃尔沃竞争,人形机器人还得解决精度和成本问题,但也承认储能业务和现金流是亮点。
现在的特斯拉就处在一个“转型阵痛期”,汽车业务受行业价格战影响,短期难回到高毛利,只能靠储能和技术投入找新出路。
2025年本来就是新能源车的“淘汰局”元年,能不能撑过去,就看特斯拉能不能把储能的优势稳住,再把新车型和新技术的量产落地做好了。
来源:滕王说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