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真宗第三位妻子、第二位皇后刘氏,是出身成都的贫家女子,由表兄带到汴京卖艺。真宗还是皇子时,就对卖艺女子刘氏一见钟情,但刘氏很快又被皇帝太宗驱逐。后来,真宗即位后,将刘氏重新接入皇宫。在刘氏被逐期间,真宗多次去看她。
宋真宗第三位妻子、第二位皇后刘氏,是出身成都的贫家女子,由表兄带到汴京卖艺。真宗还是皇子时,就对卖艺女子刘氏一见钟情,但刘氏很快又被皇帝太宗驱逐。后来,真宗即位后,将刘氏重新接入皇宫。在刘氏被逐期间,真宗多次去看她。
刘氏虽然受宠,但是晋升非常缓慢,到了40多岁才被封为修仪。虽然真宗一直想立她为后,但宰相集团公然宣称她身世寒微,不可母仪天下。
真宗唯一存活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仁宗,就是侍奉刘氏的宫女李氏所生。这其实也是为了保住刘氏的地位。李氏产子后,一直由刘氏抚养。仁宗自己长期也以为自己的亲生母亲就是刘氏。
刘氏在作为妃嫔、皇后以及后来的皇太后,都完全符合儒家的后妃礼仪,俭朴,而且善于操持管理六宫内务。刘氏与真宗的杨淑妃关系非常好,真宗去世时,以刘氏为皇太后,杨氏为皇太妃。而刘氏去世时,又安排杨氏为太后。对待仁宗的生母李氏,刘氏也非常不错,为李氏找回了失散多年且穷困潦倒的弟弟,李氏的妃位不断提升。李氏去世时,刘太后依照宰相吕夷简的建议,用皇后的礼仪安葬了李氏。
但为何刘太后最终在民间笔记、传奇故事中会被塑造成一个蓄意谋害真宗子嗣,用狸猫换太子的方式抢夺李氏儿子据为己有,然后追杀迫害李氏一家的恶毒形象呢?
刘太后究竟有没有意图谋朝夺位?
一个非常简单的解释,那就是唐高宗的皇后武则天进行过的谋朝夺位,屠戮李唐宗室,甚至连亲生儿子都不放过的恐怖记忆,让文臣集团乃至民间的士子都感到惊惧。之后的历史进程中,但凡后宫辅政、执政的痕迹明显,士大夫的敏感神经就会被触发。
这就类似于司马懿发誓忠于魏明帝曹叡的托孤,以及洛水之誓都被最终证明为谎言后,后来的皇帝就很难完全信任有权威、能力夺权的托孤重臣。
虽然刘氏最终没有谋朝夺位,但文臣集团以及民间人员可以认为这是自己斗争的结果,而非刘氏自己没有这个野心和奢望。刘氏与武则天一定程度上有着共同点,比如知晓书史;又如与皇帝情感密切,皇帝甚至放心让其参与政事。宋真宗与唐高宗一样,体弱多病,而宋太祖、宋太宗建立的各种制度,在大力压制武将集团的同时,又必须通过并立多个文臣利益集团来进行稳固掌控,但真宗自己缺乏这方面的足够体力。
自然,刘太后未能更进一步,甚至也没有像汉朝吕后那样滥施暴行,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文臣集团已经经由太祖、太宗朝成长到可以限制皇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日出版了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刘广丰所著的《月照崇徽:章献刘后与宋真仁之际政治》一书。书作者指出,刘太后明白宋朝的实际政治环境实际上令她不能像武则天那样称帝自立,而她自己也不愿意辜负真宗的恩遇。毕竟,武则天虽然也是在家境困难情况下入宫,但本身其实是勋贵子弟,父亲曾拥有国公爵位;而刘氏则是不折不扣的平民。更重要的是,同时期在辽国执政的太后萧氏,同样垂帘听政,但也没有以谋夺辽朝皇位的为目标,而是非常忠实地培养儿子。宋辽澶渊之盟签订后,实现了百年和平,每年双方君主寿辰与正旦节日都会互派使节通好。这也使得萧太后的范例对刘氏形成了很大影响,所以当程琳献上《武后临朝图》后,刘太后掷图于地曰“吾不作此负祖宗事”。
这也是为什么刘太后政绩斐然,也从未实施过谋害真宗、仁宗之事,但后世的知识分子却想尽办法抹黑她,将之贴上妒妇、毒妇的标签。
刘太后的政绩甚至超过了宋朝大多数皇帝
刘太后包括在自己作为皇后代替、代理真宗执政,以及在仁宗年幼时垂帘听政期间,一直面临士大夫集团的激烈抵制。
虽然,一些士大夫如丁谓,曾经站在刘氏一边,以“皇后党”、“太后党”自居,与“太子党”、仁宗一系的政治对手博弈,但这些人跟唐朝武后执政期间那些真心拥戴她称帝的大臣不同,只是利用刘皇后、刘太后实际掌握权力的地位,实际目的仍然是踢开刘氏,独揽大权。
但这些人其实都低估了刘氏。《月照崇徽:章献刘后与宋真仁之际政治》书中梳理了刘氏执政期间的政绩。
《宋史·吕夷简传》记载,“自仁宗初立,太后临朝十余年,天下晏然,夷简之力为多”。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刘太后执政能力。
书作者指出,刘太后垂帘期间以仁宗名义颁布的敕令有九部之多,完善了宋朝的法律制度。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女性执政者,她直接干预了继承法律,使得宋代出嫁女与近亲女属被纳入继承遗产的人员范畴。
刘太后期间还发展扩大了科举,推出了武举。有意思的是,唐朝武举的提出时期也是武后执政期间。当然,受益于刘太后扩大科举政策的士大夫,对她本人并未感恩戴德,如富弼在刘太后死后就曾直言仁宗被太后所制,是因为忠臣限制,所以太后才不敢行武后之事。
书作者也指出,刘太后扩大科举取士范围,有一个意料不到的后果,那就是助长了本已很突出的宋朝冗官风气,使得仁宗以及后来的宋朝皇帝屡屡兴起新政也很难予以纠偏。
书中还谈到了刘太后执政期间之力滑州决河,与辽朝发展友好关系,在经济上调整客户对主户的人身依附关系允许其自由迁徙,推出官督民办的益州交子务,开启茶法改革、盐法改革等施政。
应该指出的是,这些政策、改革的推行,很大程度上都面临破除权贵利益集团的压力,而这需要执政者有足够的底气、勇气和锐气,还要有爱民的经济思想。刘太后作为实际执政者,在朝廷广受士大夫质疑,又无得力的外戚集团帮助,所以通过推行这些政策来彰显爱民情怀。
尽管刘太后在后世广受非议、编排,但她去世后,士大夫也发现,母后垂帘并没有自己预想的那么可怕,只要约束得当,就不至于发生汉代吕后、唐代武后和韦后那样的严重问题。很多情况下,两代君主承接之际,母后执政的潜在危害要低于宦官或权臣执政。这也是为什么之后又再度出现了曹太后、高太后垂帘,而文臣集团仿照旧例进行严格限制。
宋代重现母后执政的文化机理
《月照崇徽:章献刘后与宋真仁之际政治》书作者经过深入梳理分析指出,刘太后执政成为可能,尤其是在唐代已经出现过武后夺位和韦后乱政的先例情况下上演,是因为五代时期沙陀贵族妇女参与政治形成了一种新的传统。
沙陀是唐宪宗时期进入中原的北方民族,通常被称为沙陀突厥。唐王朝任用沙陀头领李克用剿灭了黄巢起义。后梁时期,沙陀割据山西,最终在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的领导下建立后唐。后来的后晋、后汉统治者,也都是沙陀人。至于后周以及宋朝,都是沙陀集团中的汉族将领脱颖而出建立的。
书作者指出,沙陀这一北方游牧民族,有着比较悠久的女性参与政治的方式。比如头领不在时,主母就会代行职责,对军事、人事全权处置,是真正意义上的女主人。沙陀女性的权力不限于妻权,母亲的权力更是强大。书中根据五代正史的记载指出,以后唐为例,太后、皇后也能发布类同于皇帝圣旨的诏书,也高于皇太子的命令。这种现象只盛行于沙陀三王朝。
《月照崇徽:章献刘后与宋真仁之际政治》书中指出,沙陀人对待女性的态度,以及沙陀女性的地位对于宋朝造成了一定影响。
所评图书:
书名:《月照崇徽:章献刘后与宋真仁之际政治》
作者:刘广丰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年10月
来源:渝川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