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科举取代荫庇、荐举等,成为华夏遴选官员制度的主流是大势所趋,而且科举对打破士族门阀对官职的垄断、提升社会公平性方面的确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这一过程本身却是曲折跌宕、充满艰辛的。隋文帝初创科举时,制度远未完善,再加上当时的寒门士子在学识积累上确实不足,因此只具
虽然科举取代荫庇、荐举等,成为华夏遴选官员制度的主流是大势所趋,而且科举对打破士族门阀对官职的垄断、提升社会公平性方面的确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这一过程本身却是曲折跌宕、充满艰辛的。隋文帝初创科举时,制度远未完善,再加上当时的寒门士子在学识积累上确实不足,因此只具有象征意义。到了李唐建议之后,虽然历代君主都大力推行科举,但限于教育普及程度和传统势力的阻挠等原因,科举仍然没能完全成为选官的主流。科举真正走向成熟,并将旧有的一切选官制度彻底取代,还要等到两宋之时。
但哪怕是到了宋朝,“非进士不得官”的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士大夫”这一阶层也开始垄断官场之后,选官制度也曾出现过反复,但推动这一潮流的反而是科举入仕的士大夫们本身。
对宋朝历史稍有了解的人就不难发现,此时的不少名臣或文学大家之间都有亲属关系,祖孙父子或叔侄兄弟同时在朝为官之事举不胜举。例如吕氏家族从吕蒙正开始,吕夷简、吕公著一门三代都是当朝宰辅;王安石、王安国和前者之子王雱同朝为臣;更不要说苏洵、苏轼、苏辙这著名的“三苏”了。此外还有像以词闻名的晏殊、晏几道父子;理学名家程颢、程颐兄弟;文学家宋痒、宋祁兄弟等等,说明这一现象在宋朝是司空见惯之事。
在之前门阀当道之世该现象并不足怪,但在科举成熟的宋朝为何还是屡见不鲜呢?其原因当然很复杂:例如随着印刷术的推广带来的教育大普及、学术传承本身就讲究家学渊源、宋朝社会稳定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等等,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恩荫”的泛滥。
恩荫来源于古老的分封制,在秦汉大一统王朝创立之后,则成为了官员们将自己的近亲、门客、弟子之类人物引入官场的主要渠道。到了魏晋时推行九品中正制,最后却逐渐沦为凭血缘关系选官,这一制度也就变成事实上的“恩荫”,而科举的出现本来就是为了打破这一僵化局面。有了科举的唐朝对恩荫实际上管控得已经很严,很多官宦子弟就算凭借长辈的关系得了官,但一般只是得到了官员的待遇却很少任实职。
到了赵宋,寒门出身的士大夫们得了势,私心作祟之下恩荫制反而大有卷土重来之势,其根子还在宋太宗赵光义身上。最初其兄长赵匡胤虽也有崇文抑武之意,但对恩荫还是没有放松,规定“任子之法,台省六品、诸司五品,登朝尝历两任,然后得请”。也就是说,五六品以上官员,要连任两届才可以恩荫亲属一人。但赵光义继位后,担心人心不服,所以极力拉拢群臣,于是就大大放宽了对恩荫的管控,高品大臣荫其亲族、门客、部属动辄十余人起。
他的儿子宋真宗赵恒就更过分了,封禅、郊祭甚至自己过生日都可让大臣们自请恩荫,官职越高恩荫子弟的数量越多。从此之后,宋朝的恩荫泛滥就再不可控了,毕竟人都是自私的,既然有这条路任何人试图再将它堵住都会成为众矢之的。于是前文提到的父子、兄弟相继得官的现象开始大量出现,其中确实有才的只是少数,大多数混入官场的都是些纨绔子弟,有宋一代的顽疾“冗官”的出现,恩荫的泛滥是其主因,对国家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也大大冲击了科举制度本身。
来源:燕都王唠嗑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