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重大突破?“卡脖子”解决路径?碘离子粘合剂新进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6 14:12 1

摘要:接着说这事儿:这组数据不是谁家的噱头,是中科院物理所黄学杰团队牵头,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张恒团队和中科院宁波所姚霞银团队在Nature Sustainability上发的。这波的核心点很直白——把可移动的阴离子先放到固态电解质和金属锂的接触面上,让原本死板的“固-

电池在实验室做了2400圈还剩下90.7%的容量,库伦效率保持得不错。

接着说这事儿:这组数据不是谁家的噱头,是中科院物理所黄学杰团队牵头,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张恒团队和中科院宁波所姚霞银团队在Nature Sustainability上发的。这波的核心点很直白——把可移动的阴离子先放到固态电解质和金属锂的接触面上,让原本死板的“固-固”界面多点缓冲,别一动就裂开。团队给这个策略起了个术语叫“阴离子预置+迁移”,实际效果就是界面更服帖、锂沉积剥离更温柔,循环好看得多。

说到碘离子干了啥,分成三类叠加效果:改善接触、降界面阻抗、还带点离子导通。碘离子本身个头不小,半径约2.2 Å,对比一下氟离子只有1.3 Å——大个头的好处不是看着威风,而是电子云更容易被拉扯,碰到界面小凹槽能“贴”过去,不容易把应力集中成裂缝。再有就是会生成LiI这类中间相,LiI的离子导率比裸锂友好一点,电化学稳定性也更好一点,所以界面能形成一层既粘又通的“垫子”,锂沉了又剥的时候就不会把界面撕得一塌糊涂。

他们用的是硫化物电解质Li3PS4作母体。实验里给了直观对比:没加碘的样子,plating/stripping几圈后界面出现黑色裂缝和空洞;加了碘之后,横截面电镜里能看见一层颜色不一样的区域(论文里标成粉色),那就是碘参与反应后形成的锂碘相,接触更连续,不容易在剥离时“脱胶”。换个更接地气的比喻:原来界面像是两块干巴巴的饼皮,越折越裂;加了碘之后,像抹了点油,折起来没以前那么见缝就开,循环次数自然能多起来。

当然,这碘也不是十全十美的灵丹。化学上碘容易升华,或者在不同电化学条件下变换化合态,长时间会不会“跑掉”,这是同行们关心的问题。论文里给出的回应是,通过形成固相的LiI,可以减少碘以单质形式挥发的风险;而且封装和温度管理也很关键。也就是说,在实验室密闭可控的条件下表现好不代表到了真实工况里就稳如老狗,经过高低温循环、长时间考验后界面会不会慢慢退化,还得做更多寿命与安全测试。

把这个想法往产业方向放眼看,又是另一堆现实问题。把薄层、均匀、可控的界面层做在大规模电芯上,关键不只是材料,更多是工艺、设备和成本。论文里提到的ALD(原子层沉积)挺适合做这种超薄、均匀的界面缓冲层:厚度能被精确控制,能把点接触变成面接触,显著降低界面阻抗。问题是传统脉冲式ALD在量产上不太招手:一次只沉积一层亚原子级厚度,要做几纳米就得反复上百次,慢、耗能、对设备要求高。实验室里养成的漂亮薄膜不一定能直接搬进大工厂流水线里。

光伏行业给了个可借鉴的例子。太阳能电池里也有钝化层和界面处理的活儿,PERC电池在硅片上沉几纳米的氧化铝来钝化表面,这活儿从传统ALD演进到空间型ALD(spatial ALD)后,产能提升很多。空间型ALD把反应区在空间上分隔,变成连续流水作业,速度上去了,成本下来。国内有几家在这块做得挺好的公司,比如捷佳伟创、拉普拉斯、迈为、奥特维,能把钝化层的沉积成本压到几分钱级别,产线节奏也能跑到每小时十万片这种量级。这说明要量产,技术路线和设备都得对上号,不能只靠实验室里一套机器。

把空间型ALD或其他高产能方法搬给固态电池,还得重新优化很多参数。电池里的材料体系比光伏复杂得多,前驱体、反应气氛、温度窗口都要适配。再说碘离子的预置,也不一定单靠一种沉积就能做到,可能需要多层复合结构,像硫化物、氧化物、卤化物等不同层次组合起来,一边控阻抗一边保证化学稳定。专家的看法挺务实:哪里有高阻态就专门去优化哪里,不是把一个药方念完就完事了,这是材料加工和设备工艺同时推进的工程活。

还有一些细节值得注意:实验室里用的ALD设备像Savannah这种台式反应器,常见于做高介电常数的HfO2栅氧层时会用到叫TDMAH的铪前驱体,这类前驱体气相可控、能靠表面自限反应形成均匀原子层。把这种工艺换到3D电极表面或颗粒上,理论可行但实际操作复杂,特别是从小样到卷产线的连续加工,中间要过材料选择、安全措施、成套设备和成本评估这几道坎。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实验室突破频繁,量产却慢半拍——从样片到千台小时的良率,差别太大。

回到论文本身,研究者在谱图和循环曲线上做了比较,想证明的核心是:有碘参与的体系,充放电过程不再把界面撕得稀巴烂,剥离阶段也少了严重空洞,这对固态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都很关键。论文里所有的显微图、化学谱图和电化学曲线都放在正文和补充里,数据点到点都能对得上。团队成员有黄学杰、张恒、姚霞银等,单位和署名都在论文上头,期刊是Nature Sustainability。

产业应用这条路上还牵涉到成本、设备折旧、产线良率和环境控制等更现实的数字问题。ALD要从实验室到工厂改造,除了钱还要时间去试错。像碘这样的阴离子策略多数情况下不会单打独斗,而是要和氧化物包覆、颗粒表面处理、复合固态电解质等手段联合使用。车企和下游厂商要的是成熟可量产的样品,能在碰撞、极端温度里不失稳不冒烟、不释放大量有毒气体,体积和重量也能被控制到让整车设计收益的水平,这些通通需要整条供应链合力才能实现。

来源:园中静读的访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