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刷到不少AI算力中心“喊渴”的新闻,数据中心耗电量堪比中小城市,要是未来AI再普及,电力缺口只会更大。这时候,被称作“人造太阳”的核聚变就成了焦点,它要是能商业化,能源问题可能真能迎刃而解。更关键的是,国内已有10家公司在这条赛道上站稳了脚跟,今天就用大白
最近刷到不少AI算力中心“喊渴”的新闻,数据中心耗电量堪比中小城市,要是未来AI再普及,电力缺口只会更大。这时候,被称作“人造太阳”的核聚变就成了焦点,它要是能商业化,能源问题可能真能迎刃而解。更关键的是,国内已有10家公司在这条赛道上站稳了脚跟,今天就用大白话聊聊这事儿。
先搞明白核聚变为啥能当“救星”。简单说,它是模拟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把氢的同位素聚变成氦,过程中释放巨量能量。跟现在的火电比,它不用烧煤烧油,没碳排放;跟核裂变比,原料是海水里的氘,几乎取之不尽,还没有核废料风险。国家原子能机构都说了,这技术正从实验室往商业应用加速跑,要是成了,AI算力再翻几倍也不愁没电。
可能有人会问,这事儿靠谱吗?别以为还是遥远的科幻。现在全球近40个国家都在搞聚变计划,运行和在建的装置超160座,私人投资都突破100亿美元了。咱们国家更实在,2025年刚通过的原子能法,明确鼓励核聚变的科研和开发,从政策上托了底。而且我国现在已经走到“燃烧实验”阶段,计划2027年让“中国环流三号”温度突破1.5亿摄氏度,2045年左右建成商用示范堆,路线图清清楚楚。
不过核聚变是个精细活,不是单靠科研院所就能成的,得有企业来把技术变成实实在在的设备和工程。现在国内已经形成了央企带头、民企发力的格局,安徽、广东、北京还成了三大产业集群,相关企业和院所加起来有170家。这里面挑10家有代表性的,分成几类给大家说清楚。
第一类是“国家队”央企,把控全局的关键角色。中国核建必须提,它是国际ITER项目主机安装的唯一承包商,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的建造技术独一份,2025年还掏了10亿入股聚变能源公司,加速商业化。中国核电也不含糊,牵头搞了创新联合体,拉着中核、中石油设了114亿的产业基金,目标2030年前建成首个聚变示范电站。还有中国能建,是反应堆建设的主力军,还给法国ITER项目造关键部件,技术拿到了欧盟认证。这几家是产业链的“压舱石”,稳得住大局。
第二类是核心设备和材料的“隐形冠军”,这些是技术落地的基础。上海电气几乎承包了磁体、真空室这些核心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超60%,2024年还搞出了高温超导缆线,拿下了“星火一号”项目。西部超导更牛,是全球唯一给ITER项目供超导线材的,年产500吨的产能,技术国际领先。安泰科技专攻特种材料,钨铜偏滤器这些关键部件通过了ITER的严苛认证,还跟中核建了联合实验室。联创光电则造出了全球首根百米级高温超导缆线,2025年刚中了4180万的超导线圈订单。这些企业卡在最关键的技术节点上,少了谁都不行。
第三类是细分领域的“实干派”,在特定环节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合锻智能在精密制造上有一手,中标了2.09亿的真空室项目,制造精度能到微米级。融发核电是国内唯一贯通二代半到三代核电主管道技术的企业,给ITER供压力容器,良品率超98%。王子新材专攻电源系统,研发的专用电容通过了EAST装置验证,还在建智能制造基地扩产能。这几家看似不显眼,却在各自的细分领域解决了“卡脖子”问题。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些公司离我们太远,投钱或者找机会都不现实。但其实了解这些,是看懂未来能源趋势的关键。核聚变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在还面临不少挑战,比如等离子体要稳定燃烧、材料得耐住高温强场、氚燃料要实现自持,这些都得慢慢攻克。上海交大的金之俭教授就说,2030年前能实现能量输出大于输入,真正商业化盈利得等到Q值超30,还需要时间。
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在不值得关注。从国家层面看,核聚变是“双碳”目标和能源安全的重要抓手;从产业层面看,这条产业链能带动超导、特种材料、精密制造等一大批高端产业发展。现在这些公司的布局,其实是在为十几年后的能源革命打基础。对普通人来说,不用急着跟风,而是看懂这个趋势——清洁能源是必然方向,核聚变就是那个可能改写游戏规则的变量。
最后想说,核聚变的商业化肯定是条长赛道,不会一夜爆发,但每一步进展都在靠近“终极能源”的目标。这10家公司的布局,既是企业的选择,也是国家战略的体现。AI缺电只是当下的痛点,而核聚变要解决的是未来几十年的能源根本问题。咱们不用盼着它马上成功,但可以多关注这些默默发力的企业,毕竟它们正在干的,可能是改变世界能源格局的大事。
来源:yangjianhah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