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良渚玉琮纹饰与玛雅文明高度相似?指向史前跨太平洋文化接触假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6 12:26 1

摘要:在杭州良渚博物院的展柜前,一件雕琢着神人兽面纹的玉琮静静矗立,而在地球另一端的墨西哥博物馆中,一座玛雅金字塔的浮雕正闪烁着奇异相似的精神世界。

在杭州良渚博物院的展柜前,一件雕琢着神人兽面纹的玉琮静静矗立,而在地球另一端的墨西哥博物馆中,一座玛雅金字塔的浮雕正闪烁着奇异相似的精神世界。

当考古学家首次将良渚玉琮纹饰与玛雅文明遗迹图片并列时,现场响起一阵惊叹。那些跨越近万公里的两种文明,竟然呈现出令人惊讶的相似图案——对称的布局、神人兽面的造型、以及那些仿佛来自同一套信仰系统的神秘符号。

这种相似性引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两地文明为何如此相像?

01 跨越时空的文明呼应,视觉相似的震撼发现

良渚文化发源于中国环太湖地区,距今约5300至4300年,以精美玉器闻名于世。而玛雅文明则兴盛于中美洲地区,其古典期约为公元前300年至公元900年。

两种文明在时间上相隔千年,在地理上遥距重洋,却在物质遗存上展现出令人惊讶的相似性。

玉琮是良渚文化最典型的玉器之一,其形制内圆外近方,像是方柱套在圆筒的外面。而玛雅文明则创造了独特的放射性金字塔,这种金字塔有四面阶梯,而且一般顶部没有庙宇结构。

当你俯视良渚玉琮,会发现它通过四面的凹槽被四等分;而玛雅放射性金字塔从空中俯瞰,四面阶梯恰好呈十字,将金字塔四等分。

两种器物都体现了鲜明的“四方—中心”结构,这种相似性绝非偶然。

02 深层次的精神共鸣,相似的宇宙观念

为什么两种遥远文明会创造出类似物质形式?答案可能在于它们共享着相似的宇宙观念。

在良渚文化中,玉琮被视为宇宙的微缩模型。内圆外方的结构代表着“天圆地方”的原始宇宙观。而玛雅放射性金字塔同样体现了这种空间分类结构,两者都是神圣中心的象征。

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认为,琮的方与圆表示地和天,中间的穿孔表示天地之间的沟通。在许多琮上都有动物图像,表示巫师通过天地柱在动物的协助下沟通天地。

玛雅人同样将宇宙分为天界、人间和冥界。天地之间有上立神鸟的世界树,既是支撑也是沟通天地的通道。

两种文明都发展出了三重宇宙观念,即宇宙分为上、中、下三界,而特定器物或建筑是连接这三界的通道。

03 器物纹饰的惊人相似,从神面到装饰母题

良渚玉琮上琢刻有神人兽面像,在神人兽面像两侧还有对称的鸟纹。多位学者认为,神人兽面像是太阳神的象征。

玛雅文明同样崇尚玉器,它们往往发现于祭祀场所中,上面多刻画神灵、统治者、动物以及萨满的转化。

两种文明都使用玉器或类似珍贵材料表达宗教理念,都通过雕刻展现人、鸟、兽的结合与转化。

良渚文化大量发现的刻画兽面、神人和鸟的玉器,则表现了人、鸟、兽的结合与转化。而玛雅的石雕和彩陶上不厌其烦地描绘着统治者转化为美洲豹、金刚鹦鹉等神奇动物的场景。

这种艺术表现上的相似性,指向了更深层次的思想观念共性。

04 学术界的解释假说,跨太平洋接触的可能性

面对这些相似性,学术界提出了多种解释。一些学者认为,这可能源于早期人类共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原型。

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引用了这些定义,并结合中国史前至商代的一些考古资料,提出了 “玛雅-中国连续体” 的假说。即二者是同一祖先的后代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产物,并且他们在那时就已经形成了比较发达的美术、思想和意识形态。

美国耶鲁大学著名中美洲专家麦可•寇指出:在所有的早期古文明中,最令人着迷的应当是中美洲的奥尔梅克文明。

经过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专家们几乎不能对最基本的奥尔梅克文化下定义。

文化传播派认为,亚裔移民和探险家早在哥伦布之前就到达了美洲,使新大陆的宗教、艺术、天文、建筑蓬勃发展,形成美洲历史上的第一个文明社会。

05 最新考古发现,良渚论坛的新启示

今年10月18日,第三届“良渚论坛”在浙江杭州开幕。本届论坛以“文明重光: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为主题,邀请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负责人、博物馆馆长、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等300余名中外嘉宾参加。

论坛期间,“文明根脉:远古文明的历史智慧和当代价值”分论坛,将埃及文明、地中海文明、玛雅文明及中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文明置于同一对话空间,在多维比较中探寻人类早期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

中国西北大学校长孙庆伟表示,基于以良渚古城为代表的考古发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通过了长期以来西方学界以文字冶金术和城市作为早期文明三要素标准的束缚。

创新提出了以城市、阶级、国家作为判断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不仅将中国进入文明的阶段从3300年拓展到5000多年,也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做出了原创性贡献。

06 文明相似性的深层原因,人类心灵的共通性

为什么两种独立发展的文明会产生如此多相似之处?或许答案在于人类心灵的共通性。

法国国家预防性考古研究院创始主席让·保罗·德穆勒在良渚论坛指出,人类的文明是需要不断地发展的,无论是玛雅文明还是古希腊文明,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注重整个发展本身以及相关考古方面的保护。

从心理学角度看,不同文化的人类可能共享某些基本的认知模式和符号生成机制。

人类面对相似自然环境(如天空、大地、昼夜交替)可能产生相似概念框架。

对太阳的崇拜、对死亡的思考、对超自然力量的探寻,这些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需求,可能在不同文化中催生出相似的文化表达。

07 从相似到分异,文明发展的不同路径

尽管早期有着相似性,但玛雅文明与中国文明的发展路径却截然不同。

玛雅文明在大约距今2300年左右先后建立起大大小小的城邦,此后则一直相对封闭地稳态发展直至崩溃。

虽然有相同的文字、历法、宗教和艺术系统,彼此间也经常进行战争和联盟,但从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

而中国文明在经历了史前“满天星斗”的文化演进,夏商周的政治整合,最终由秦汉完成统一。

从此,以大体今日中国的范围作场地,不断上演着多种人群和文化间的角力和融合,但始终保持多元一体的格局,并延续至今。

导致两种不同结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可能是作为维持社会运行的核心动力的不同,进而其社会基本结构有较大的差异。

玛雅文明的发展始终以宗教仪式活动为中心,而中国文明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高度重视血缘关系在社会运行中的作用。

文明之间的相似性如同夜空中的繁星,看似相互独立,却共享着同一片宇宙。良渚玉琮与玛雅金字塔的对话告诉我们,人类在探索宇宙、生命和超自然力量的过程中,可能会独立发展出相似的解决方案。

这种跨越时空的文明呼应,与其说是相互影响的结果,不如视为人类共同心灵结构的自然流露。

来源:白菜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