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五年间,中国主流电动车制造商纷纷成功开拓海外市场。然而当审视欧洲市场的具体数据时,一个令人意外的现象浮现,销量榜首并非众人期待的行业巨头。
过去五年间,中国主流电动车制造商纷纷成功开拓海外市场。然而当审视欧洲市场的具体数据时,一个令人意外的现象浮现,销量榜首并非众人期待的行业巨头。
2022年的欧洲销售数据显示,小鹏汽车销量为715辆,蔚来汽车达到1224辆,比亚迪则实现4239辆的销售成绩。
尽管比亚迪近年来的全球销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但在欧洲市场表现最为出色的中国电动车品牌却是一个在国内相对低调的品牌,上汽名爵。这个与荣威系出同门的品牌,其独特之处在于兼具英国品牌传统与中国制造优势。
深入分析其市场表现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一款车型在欧洲市场的售价达到国内价格的两倍,而海外销量却是国内市场的三倍。
这种差异化策略使得名爵避开了国内白热化的市场竞争,转而精准切入欧洲这个汽车工业发源地,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市场突破。
名爵在海外市场的成功,并非单纯依靠产品性能的优越性,而是得益于其独特的“自适应血统”优势。
这个概念形象地描述了名爵在中国市场被认可为国产汽车品牌,而在欧洲市场则被视为具有传承的英国品牌的特殊身份,名爵品牌最初创立于英国,后被上汽集团收购。
尽管国际汽车媒体在报道中都会明确指出名爵现已归属中国车企,但消费者认知往往更倾向于品牌的历史渊源而非现有国籍。这种品牌特质的市场效应在名爵的主要海外市场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其发源地英国,以及澳大利亚、印度等前英属殖民地国家,名爵的销售表现特别突出。德国汽车管理中心负责人在分析中国品牌欧洲发展时曾强调:“市场认知是中国品牌进入欧洲市场的最大障碍。”
欧洲消费者在汽车选择上表现出对传统品牌的高度信赖,这种消费心理使得品牌历史积淀成为市场竞争中的重要因素。
欧洲汽车消费者的需求特征十分明确:既要求产品具备良好的品牌形象,又追求卓越的产品性能和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名爵凭借其英国血统成功建立了品牌高端形象,同时通过国产化制造实现了成本优化。
以名爵EZS车型为例,该车在国内市场价格区间为8.5至10万元人民币,而在欧洲市场的售价折合人民币达21至23万元。尽管存在显著价差,欧洲消费者仍然认为名爵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价格优势。
2021年比利时VAB年度家庭电动车评选结果充分印证了这一优势。
名爵旗下车型在评选中夺冠,评审团明确指出,其获胜的关键因素就是卓越的性价比。
一位比利时评委直言:“中国品牌向我们展示了电动车的价格可以如此亲民。”与同级别的日产、大众车型相比,名爵不仅在价格上更具优势,在多项性能指标上也表现优异。
英国知名汽车自媒体在评测名爵ZS EV时,直接以“最超值的电动SUV”作为标题,进一步强化了其性价比形象。
名爵在欧洲市场的高定价策略并非简单的价格歧视,而是受到出口方式的显著影响。上汽集团选择整车出口而非本地化组装的策略,导致包括运输成本、关税在内的多项费用增加,自然推高了终端售价。
这种定价策略反而强化了其“优质优价”的品牌定位,恰好满足了欧洲消费者对品质与品牌的双重期待。
关于品牌归属的讨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为何名爵被视为中国品牌,而同样被中国车企收购的沃尔沃却保持其国际品牌定位?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于本土化改造的深度。汽车产品的设计语言、制造工艺和品牌传播都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重塑,这与人类固有的种族特征存在本质区别。
名爵在中国市场推广时着重强调其英伦传承,但国内消费者反应相对平淡,反而是海外市场对这一品牌渊源表现出高度认可。
名爵品牌最初隶属于英国罗孚汽车集团。2005年南京汽车集团完成对名爵的收购,随即引进了MG7、MGTF等经典车型。
当时南京公安机关甚至采购名爵车型作为警车,试图提升品牌形象。然而市场接受度仍显有限,首年销量仅3000台。
随后上汽集团收购南汽名爵,并开始整合荣威与名爵的品牌资源。
有趣的是,名爵原本定位高于荣威,但由于中国网约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注重实用性与价格的荣威反而实现了市场反超。
在品牌发展过程中,名爵逐渐调整其设计方向,摒弃了部分传统英伦元素,采用更符合现代审美的溜背造型。
并与荣威品牌共享零部件资源。在某些国际市场,甚至出现同一款车型分别以荣威和名爵两个品牌标识销售的情况。这种策略既降低了研发生产成本,又提高了市场覆盖能力。
在品牌形象重塑过程中,名爵始终尝试重拾其运动基因,陆续推出多款轿跑车型。然而其营销方式时常引发争议。
2019年一辆名爵六车型在高速公路上追赶高铁的视频引发关注,估算车速超过170公里/小时。
令人意外的是,名爵官方不仅未回避这一事件,反而顺势推出“高铁特别版”车型,引发市场对品牌营销边界的讨论。
去年名爵组织的“水上漂”实验更是引发热议,尝试让MG5车型以144公里/小时的速度通过0.84米深的水面,这种违背常规物理认知的演示在获得关注的同时也招致专业质疑。
在欧洲电动车市场,仅次于名爵的中国品牌是极星(Polestar),该品牌去年在欧洲实现近3万辆的销售业绩。
极星品牌同样具有混合血统,由沃尔沃负责设计,吉利集团实施量产,依托原有品牌基础进入欧洲市场。
欧洲作为全球标准最为严苛的汽车市场之一,其严格的碰撞测试标准、环保法规以及成熟的消费者群体,都为新进入者设置了较高门槛。
名爵与极星在欧洲市场的成功,共同点在于都巧妙利用了既有的品牌认知基础。这种策略有效缩短了品牌建设周期,降低了市场教育成本。
如果中国汽车品牌能够在没有先天品牌优势的情况下,完全依靠产品实力征服欧洲消费者,才能真正体现中国汽车工业的全球竞争力。
欧洲市场的成功经验表明,中国汽车品牌的全球化之路不仅需要产品力支撑,更需要深入理解不同市场的文化背景和消费心理。
名爵通过其独特的“双重身份”策略,在保持品牌历史传承的同时充分发挥中国制造的性价比优势,为中国汽车品牌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思路。
来源:阿泽洞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