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全球已发现的蚊子种类及亚种超过 3600 个,中国境内有 370 多种。在这些蚊子中,对人类影响最大、“为非作歹” 的主要有三类:一是库蚊,常被称为 “家蚊”,多在室内外滋生;二是伊蚊,因足部带有斑纹又名 “花脚蚊”,攻击性较强;三是按蚊,是传播疟疾等疾病
万物有灵,蚊子除外。作为一种对生态系统毫无贡献的生物,蚊子存在的意义就是平等的折磨所有人。
好在每年只有5-9月是它们的活跃期,到了低温的冬季,蚊子总会消失,这时候的蚊子都去哪里了呢?假如持续一整年的低温,能不能让它们彻底消失?
蚊子的种类与过冬模式
目前全球已发现的蚊子种类及亚种超过 3600 个,中国境内有 370 多种。在这些蚊子中,对人类影响最大、“为非作歹” 的主要有三类:一是库蚊,常被称为 “家蚊”,多在室内外滋生;二是伊蚊,因足部带有斑纹又名 “花脚蚊”,攻击性较强;三是按蚊,是传播疟疾等疾病的重要媒介。
蚊子的过冬模式因种类而异,根据越冬时的形态不同,可分为 “成虫越冬”“卵越冬”“幼虫越冬” 三种类型,每种模式都对应着独特的生存策略。
1. 成虫越冬:躲进 “暖巢”,靠 “防冻液” 抗寒
采用成虫形态越冬的蚊子,典型代表有中华按蚊和致倦库蚊。对成年蚊子而言,越冬过程充满挑战 —— 它们需独自应对冬季的风雪与严寒,因此在低温来临前,必须找到合适的避寒场所。
小动物挖掘的洞穴、空心树木的树洞,是它们的 “备选避难所”;而人类的居所,才是它们眼中 “更舒适的港湾”。这些蚊子会躲进室内肉眼难见的缝隙(如墙壁裂缝、家具背后、衣柜角落),既能躲避寒风侵袭,若室内温度较高,它们甚至能偶尔苏醒,寻找机会吸食人类血液 “补充能量”。
若冬季气温不算极低,部分蚊子不会蜷缩在角落,而是藏身于草丛、灌木丛中活动,有些甚至直接在水中繁殖,仿佛在 “嘲讽” 冬天的无力。但当寒冬真正降临,气温骤降时,蚊子早已备好应对之策 —— 进入 “滞育” 状态。
“滞育” 是昆虫特有的生存技能,指昆虫主动减慢新陈代谢速度、停止生长发育、无需大量进食即可存活的生理状态。通常在不利环境(如低温、干旱)来临前,昆虫就会提前进入滞育,且成虫、卵、幼虫均可进入这种状态。处于滞育的昆虫会分泌 “防冻保护液”,通过生化反应在低温中维持生命。
蚊子的 “防冻保护液” 主要成分是甘油 —— 低温环境下,蚊子体内的水分会被甘油替代,避免水分冻结形成冰晶破坏细胞。凭借这种 “满身防冻液” 的滞育状态,蚊子能轻松抵御多次小幅降温,若降温幅度不大,顺利度过冬天并非难事。
不过,蚊子的抗寒能力也有上限:若气温骤降至 10℃以下,它们的反应会明显变慢,新陈代谢近乎停滞,最终因生命力衰竭死亡。即便如此,仍有少数 “幸运儿” 能存活 —— 要么躲在温暖的人类居所避开严寒,要么凭借更强的抗寒能力挺过低温。来年春天,这几只幸存的蚊子会凭借惊人的繁殖力,快速繁衍出庞大的蚊群,卷土重来。
2. 卵越冬:躲在 “卵壳” 里,静待春天
以卵形态越冬的蚊子,代表种类有伊蚊和嗜人按蚊。相较于成年蚊子在寒风中挣扎,以卵越冬的蚊子要 “舒服” 得多 —— 它们藏在卵壳内,风吹不到、雨淋不到,冬季的严寒仿佛只是 “玩笑”。
蚊子的卵通常分布在水域各处,入冬后会停止孵化,进入休眠状态,静静等待春季到来。当气温逐渐回升,环境适宜时,这些卵会重新启动孵化过程,迫不及待地迎接新的生命周期。
为提高存活率,蚊子通常选择在不易结冰的水域产卵,其卵也已进化出适应这类水域的能力 —— 即便水面结了薄冰,水下仍能为卵提供安全的生存环境。不过,蚊子卵的耐寒性并非无限:若环境温度过低(如低于十几摄氏度),卵的成活率会大幅下降,甚至出现大量冻死的情况。
3. 幼虫越冬:藏在不冻水域,缓慢发育
以幼虫形态越冬的蚊子,常见种类有微小按蚊和骚扰阿蚊。蚊子的幼虫被称为 “孑孓(jié jué)”,入冬后,孑孓会停止发育,躲在水沟、水坑、池塘等不会完全封冻的水域中,待严寒过去、气温回升后,再继续发育为蛹,最终羽化为成虫。
蚊子越冬的防治建议
面对可能越冬的蚊子,及时消灭并做好预防至关重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清理积水:家中的积水(如花盆托盘、鱼缸换水后的残水、下水道积水)是蚊子产卵的主要场所,需定期清理,避免积水留存。若发现水中有孑孓,不可直接倒入下水道(否则孑孓可能随水流存活),应将其倒在干燥的平地上,使其脱水死亡。
清除闲置物品:闲置的盒子、罐头瓶、塑料瓶等容易积水或成为蚊子藏身之处,需及时清理或密封收纳。
防护储水容器:家中的水缸、水桶等储水容器应加盖密封,也可在水中饲养斗鱼、食蚊鱼等以孑孓为食的鱼类,从源头减少蚊幼虫滋生。
维护水生植物:室内养殖的水生植物(如绿萝、碗莲)需定期换水,换水时彻底洗刷容器内壁,并冲洗植物根部,防止孑孓残留。
此外,蚊子偏好藏身于家中气温较高、湿度大、空气流通差、光线弱的区域,如厨房角落、杂物间、卫生间、墙壁缝隙等;而蚊幼虫则集中在排水沟、积水洼等水域,日常清洁时需重点关注这些区域。
气候变暖对蚊子的影响
近年来,人们发现一个反常现象:往年这个季节早已消失的蚊子,如今仍能听到其嗡嗡声;反而在夏季蚊子本该繁盛的时期,数量却比往年减少。这一现象的背后,正是气候变暖带来的连锁反应。
1. 夏季蚊子减少的原因:高温 “劝退” 蚊子
蚊子不仅怕冷,也怕高温。以南方常见的埃及伊蚊为例,其幼虫在水温 26℃时生长最为适宜;水温低于 16℃或高于 38℃时,成活率会显著下降;若水温超过 40℃,幼虫几乎会全部死亡。
进入蛹期后,埃及伊蚊对高温的耐受度依旧较低:水温超过 38℃时,大部分蛹会死亡,仅有 11% 左右的 “幸运儿” 能羽化为成虫。且这些在高温下羽化的成虫,体型比正常蚊子小,身体虚弱、繁殖能力低、活动不活跃。
成虫的体型也与幼虫期的水温密切相关:在较低水温中长大的蚊子,成虫体型更大;水温越高,成虫体型越小。体型小的蚊子因繁殖能力弱,会更频繁地叮咬人类以获取血液,补充繁殖所需的能量。
对成年蚊子而言,21℃是最适宜的活动温度;一旦气温超过 35℃,它们会减少繁殖活动,活跃度大幅降低,甚至 “躺平” 不愿叮人。这也是清晨和傍晚蚊子较多的原因 —— 这两个时间段气温适宜,蚊子精力充沛,活跃度高。
此外,高温天气往往伴随降水减少,地面积水被快速蒸发,导致蚊子产卵的水域减少,进一步抑制了蚊群数量增长。
2. 气候变暖的潜在危害:疾病传播范围扩大
夏季高温虽会暂时减少蚊子数量,但气候变暖带来的长期危害更为严重:部分无法忍受酷热的蚊子会向北迁徙 “避暑”,而它们携带的疟疾、黄热病、登革热等病毒,也会随之扩散到高纬度地区,使原本仅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的疾病,威胁到更多人群。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2030 年至 2050 年期间,全球可能有 11.6 万人因气候变暖导致的蚊子传播疾病(如疟疾)死亡。
3. 冬季蚊子活跃:气候变暖打破越冬规律
对准备越冬的蚊子而言,气候变暖让它们无需再为 “如何度过寒冬” 发愁。冬季气温适宜时,蚊子不必隐藏行踪,甚至能坦然出现在人类面前,实现 “全年无休” 地叮咬骚扰。
温暖的气候还会提升蚊子的繁殖能力、加快新陈代谢速度、缩短生长周期,使蚊子的繁殖世代数增加。即便夏季高温导致部分蚊子死亡,在其他温暖季节,蚊子仍能快速繁衍,数量很快恢复甚至超过往年,且这些蚊子能更轻松地度过冬天。
不过,北方地区因冬季仍可能出现气温骤降,会导致大量蚊子死亡;而南方地区的蚊子,受温暖气候影响,冬季依旧活跃,仿佛在 “悼念远方因低温死亡的同胞”。
极端低温下的蚊子
有人疑问:若连续多个冬天的气温都低于 10℃,能否彻底灭绝蚊子?答案是否定的 —— 极端低温会导致蚊子大量死亡,但无法使其彻底灭绝。
科学家提出的 “雪球假说” 认为,地球在新元古时代曾经历过一次冰河时期,当时全球海洋几乎全部冻结,仅在厚达 2000 米的冰层下存在少量液态水。即便如此,如今地球上仍有多种动物存活,可见动物在极端自然环境下的生存能力远超想象。
面对连续低于 10℃的冬天,蚊子有多种求生方式:
卵的休眠能力:蚊子卵不仅能在一个冬天内不孵化,遇到极端低温时,甚至能休眠数年乃至数十年。即便所有成年蚊子都被冻死,只要有一粒卵存活,蚊群就有复苏的可能。
寻找特殊避难所:成年蚊子会躲进火山附近的洞穴、温泉周边、地下河等有地热供应的区域,这些地方因地球内部的衰变热,能维持相对温暖的环境。同时,这些区域会有小型动物生存(它们通过舔食微生物形成的生物膜或代谢物存活),蚊子可从这些动物的排泄物、体液中获取养分,甚至吸食昆虫的血淋巴(类似昆虫的 “血液”)补充能量。
入侵人类居所:部分蚊子会躲进人类的温暖房屋中越冬,依靠室内的供暖设备维持生存,随时可吸食人类血液,生活条件更为舒适。
向赤道迁徙:能感知环境变化的蚊子,会在大降温来临前,提前飞往赤道地区。即便全球多数地区处于寒冬,赤道地区仍能获得充足的太阳热量,维持适宜的温度,蚊子可在此继续繁衍,等待寒冬结束后再扩散。
不仅是蚊子,其他昆虫在面对持续严寒时,也能通过类似方式(或人类尚未发现的特殊能力)存活。当我们用 “弱不禁风” 形容昆虫时,往往忽略了它们其实是地球上最顽强的生命之一。
当然,若抛开现实条件 —— 假设没有人类居所、没有地热资源、赤道地区也完全被冰冻,地球变成一个 “巨大的冰箱”,那么蚊子将无处可逃,最终全部死亡。但这种极端情况,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发生。
来源:科学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