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达离华,黄仁勋力直言:美伤比华深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6 06:38 2

摘要:2025年10月,纽约一场科技峰会的问答环节,英伟达CEO黄仁勋对着话筒长叹一声:“我们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经从95%降到了0%。”这句话像颗投入科技圈的深水炸弹,瞬间炸出全球产业链的连锁震荡。这位向来以“皮衣教主”形象示人的芯片大佬,此刻脸上只剩无奈——毕竟谁

2025年10月,纽约一场科技峰会的问答环节,英伟达CEO黄仁勋对着话筒长叹一声:“我们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经从95%降到了0%。”这句话像颗投入科技圈的深水炸弹,瞬间炸出全球产业链的连锁震荡。这位向来以“皮衣教主”形象示人的芯片大佬,此刻脸上只剩无奈——毕竟谁也没料到,美国政府精心策划的技术封锁,最终会变成一场“伤敌八百,自损三千”的乌龙大戏。

一、从“垄断王者”到“黯然离场”:英伟达的九个月溃败史

放在三年前,英伟达在中国AI芯片市场的地位堪比“顶流明星”——数据中心加速卡市场95%的份额被其收入囊中,大到阿里云的算力集群,小到创业公司的AI模型训练,几乎都贴着“英伟达Inside”的标签。那时的黄仁勋根本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公开宣称“所有预测都假设中国市场为零”。

这场溃败的导火索,是美国政府层层加码的出口管制。2022年起,A100、H100等高端芯片率先被列入禁售名单,英伟达急中生智推出“阉割版”H20芯片,试图在政策红线和市场需求间走钢丝。但这条钢丝终究没能走稳:2025年7月,H20好不容易在英伟达上缴15%在华销售额后获得解禁,却很快因被查出安全漏洞后门遭中方监管约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直接点名批评其“不环保、不先进、更不安全”,彻底击碎了市场信任。

更致命的是,政策反复让中国企业彻底认清了“卡脖子”的风险。2024年H20还能卖出60万-80万枚,占据超60%市场份额;到2025年,供应链企业传来的消息却是“中国科技公司已大幅停购”。从腾讯的智算中心到字节跳动的模型训练集群,曾经的“英伟达忠实用户”纷纷转投国产阵营,短短九个月就完成了从依赖到替代的转身。

黄仁勋在公开场合不止一次暗示政策的荒谬:“中国是全球第二大AI市场,生态系统活跃,美国无法参与是难以置信的。”这位CEO的愤怒不难理解——中国曾贡献英伟达近25%的营收,如今份额归零直接导致其中国区收入同比骤降24%,数据中心业务毛利率从65%以上跌至50%以下,500亿美元的市场蛋糕就此飞走。

二、“封锁催熟”的奇迹:国产芯片的集体“逆袭秀”

英伟达离场后留下的市场空白,并没有像美国鹰派预期的那样引发“算力荒”,反而成了国产芯片的“演武场”。正如黄仁勋所言,中国拥有全球50%以上的AI研发人员,当外部供给被切断,这些创新力量瞬间爆发出惊人能量。

华为无疑是这场逆袭战的“带头大哥”。在2025年华为全连接大会上,基于Ascend 950的Atlas 950 SuperPoD超节点一经亮相便惊艳全场:可搭载8192张算力卡,通过自主研发的灵衢互联协议,实现了比英伟达下一代NVLink144方案快62倍的连接速度。虽然单芯片算力暂时不及英伟达,但通过集群技术,昇腾920集群算力直接超越英伟达同级产品3倍。更狠的是,华为已明确计划推出新一代AI芯片对标英伟达VeraRubin系列,摆明了要正面硬刚。

互联网巨头们也没闲着。阿里巴巴平头哥的PPU AI芯片在《新闻联播》露脸时,参数表让行业惊叹:96GB显存与H20持平,片间互联带宽700GB/s远超英伟达A800,功耗却低了不少。这款主打AI推理的芯片已进入测试阶段,还兼容英伟达架构,让企业切换成本大幅降低。在中国联通三江源绿电智算中心项目中,阿里云一次性投入16384张平头哥算力卡,提供1945P算力,硬生生撑起了国产算力的半边天。

专业芯片公司的表现同样亮眼。寒武纪的高端芯片成功打入服务器和数据中心市场,壁仞科技的算力卡在京仪项目实现450P算力输出,沐曦股份则为中科院项目提供984P算力支持。这些企业与华为、阿里形成互补,构建起覆盖不同应用场景的“国产芯片矩阵”。

最让美国鹰派扎心的是,国产替代的速度远超预期。2025年中国本土GPU自给率已达34%,摩根士丹利预测2027年将飙升至82%。从“备胎”到“主力”的转变,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

三、生态突围:从“单点突破”到“全链自主”

如果说芯片技术突破是“单点胜利”,那么自主可控生态的构建,才是中国真正摆脱依赖的“关键战役”。英伟达曾经的核心优势,除了芯片性能,更在于其CUDA生态——全球数百万开发者基于此开发应用,形成了难以撼动的“技术护城河”。但现在,这条护城河正在被逐步填平。

华为昇思MindSpore框架已吸引400万开发者,国内50%的大模型基于昇腾开发,字节跳动、科大讯飞等企业纷纷将训练任务迁移至国产平台。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理事长魏少军的建议得到广泛响应:“放弃采用英伟达GPU开发AI,专注于创造专为大模型设计的新型芯片”。越来越多企业加入国产芯片适配,CUDA的垄断地位正在松动。

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更是按下“加速键”。中国移动宣布计划到2028年建立10万张卡的国产GPU集群,实现超100 exaFLOPS算力,2025年已投入373亿元,智算规模超34 EFLOPS。通过自建“九天”大型AI模型,中国移动从单纯卖计算资源转向提供AI能力,彻底摆脱了对国际提供商的依赖。

终端企业的“未雨绸缪”更显底气。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直言“已有英伟达断供备选方案”,这得益于其长期坚持的供应链垂直整合;理想汽车自研的智驾芯片M100进入路测阶段,处理大语言模型任务堪比2颗英伟达Thor-U,视觉任务更是能对标3颗,预计明年量产上车。从芯片设计到终端应用,一条完整的国产产业链已然成型。

四、霸权反噬:美国科技圈的“分裂与阵痛”

黄仁勋的叹息背后,是美国科技产业的集体焦虑。这场由政客主导的“脱钩”运动,正在引发前所未有的行业分裂——以英伟达为代表的“务实派”和以Palantir为代表的“鹰派”吵得不可开交。

黄仁勋的“营收焦虑”不难理解:失去中国市场不仅意味着短期收入暴跌,更削弱了研发投入的底气。英伟达2026财年第一季度财报已将中国业务假设为零,而研发资金的缩水,最终会拖慢其全球技术迭代的步伐。他反复强调“让中国依托美国技术建AI生态才是正途”,实则是看透了“封锁等于自断生路”的本质。

但鹰派企业却沉浸在“零和狂热”中。Palantir联合创始人夏姆·桑卡尔高喊“英伟达必须摆脱对华依赖”,CEO亚力克斯·卡普更是抛出极端论调:“中美AI竞赛只有输赢,哪怕牺牲业绩也不能让中国赢”。这些依赖国防订单的企业,正将“对华强硬”当作争取政府预算的筹码,却全然不顾产业链的实际承受能力。

更严重的后果正在显现。苹果既要维持中国产能,又要应对本土“撤资”呼声;英特尔的在华工厂面临技术输出受限与市场流失的双重压力;台积电4nm产能因英伟达特供芯片需求疲软而利用率下降。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曾私下警告:“持续封锁将导致美国失去全球半导体领导地位”,如今这话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全球产业链的重构更让美国始料未及。马来西亚明确采用华为昇腾建设国家级AI算力中心,直言要保障“技术主权”;欧洲企业为避免供应链风险,纷纷加强与中国芯片企业的合作。当中国构建起独立的技术堆栈,美国科技企业失去的将不仅是当下的订单,更是未来制定行业规则的话语权。

五、历史的回响:封锁从来都是“催化剂”而非“枷锁”

从95%到0%的份额剧变,早已超越一家企业的兴衰,成为科技霸权逻辑失效的生动注脚。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外力压迫从来不是发展的枷锁,反而常常是突破的“最强催化剂”。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对我国实施全面技术封锁,却倒逼出“两弹一星”的奇迹;本世纪初,在高端光刻机领域的封锁,推动中芯国际实现7nm工艺量产,长江存储推出232层3D NAND闪存。这一次,AI芯片的封锁同样没能阻挡中国的脚步,反而加速了自主创新的进程。

黄仁勋在接受采访时曾承认,中国在芯片领域仅落后美国“几纳秒”。这个精准的比喻,既道出了中国的追赶速度,也暗含着对美国政策的嘲讽——当美国试图用行政手段拉开差距时,中国正用研发投入和市场活力快速缩小距离。2025年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8%,全球占比提升至22%,这样的增速,绝非封锁所能阻挡。

如今,黄仁勋仍在奔走呼吁,希望通过“解释和沟通”推动政策转变,毕竟对英伟达而言,中国市场从来都不是“额外的惊喜”,而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版图。但对中国而言,这场“被迫的独立”已然收获了意外之喜——不仅实现了芯片的国产替代,更构建起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为未来的全球竞争打下了坚实基础。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英伟达的离场更像一场“成人礼”,让中国科技产业彻底明白: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唯有自主创新才是永恒的“护城河”。而美国政客们或许该好好反思黄仁勋的那句话:“伤害中国,美国受伤更严重”——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零和思维从来都是行不通的死路,唯有合作共赢,才是科技发展的正道。

来源:玉梅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