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四中全会定调三农:农村未来是产业旺、住得好、钱袋鼓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6 01:11 1

摘要:农村的未来到底啥样?是不是还像以前那样靠天吃饭、晚上一片寂静?刚开完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再次把“三农”问题放在重要位置,结合“十五五”规划建议和各地新实践,农村的新图景已经很清晰了,今天就掰开揉碎了给大家讲讲。

大家好我是老周,感谢大家阅读我写的文章,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赞,我是专门用大白话给大家分析社保、医保等民生政策/A股市场的,关注我不迷路哦。

农村的未来到底啥样?是不是还像以前那样靠天吃饭、晚上一片寂静?刚开完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再次把“三农”问题放在重要位置,结合“十五五”规划建议和各地新实践,农村的新图景已经很清晰了,今天就掰开揉碎了给大家讲讲。

一、农业不再“看天吃饭”:科技+耕地,饭碗端得更稳

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做好耕地保护和农业科技创新两篇文章,这可不是空话,现在农村种地早就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样子了,科技和耕地保护正在让农业变成稳赚的现代化产业。

先说说耕地保护,这是农业的根基,现在各地都在搞“耕地提质改造”,不是简单地保住面积,而是让土地更肥沃。比如河南周口搞的“土壤改良工程”,通过添加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技术,把以前的中低产田改成高产田,一亩地玉米产量能从1000斤提到1300斤,而且政府每亩给200元的改良补贴,农民不用花啥钱就能增产。还有山东德州的“智慧耕地监测”,地里装了传感器,墒情、肥力数据实时传到手机上,哪块地缺肥、该浇水了,手机一响就知道,避免了盲目施肥浇水造成的浪费,也保护了土壤生态。

农业科技创新更是让种地变得“高大上”,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在2025年10月2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要统筹发展科技农业,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现在不少地方已经落地了实实在在的科技项目,黑龙江建三江农场的“无人农场”就是典型,从播种、施肥到收割全靠无人机和自动驾驶农机,以前10个人管100亩地,现在1个人能管500亩,而且产量还提高了15%,因为机器作业比人工更精准。

除了种植环节,产后加工的科技含量也在提升,浙江衢州的柑橘合作社引进了智能分选设备,能根据大小、甜度给橘子分级,优质果能卖到10元一斤,普通果也能加工成罐头、果干,以前卖不出去的次果现在也能变钱,一亩地的综合收益比以前翻了一倍。这些做法都呼应了全会“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的要求,让农业不再靠天吃饭,变成了有稳定收益的产业。

二、农村产业“多点开花”:白天种地,晚上赚钱

以前农村一到晚上就静悄悄,现在不一样了,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到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各地的“夜间经济”正在让农村的夜晚热闹起来,农民赚钱的路子也越来越宽。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少地方把乡土特色和消费需求结合起来,搞出了独具特色的新业态。安徽岳西县古坊乡就是个例子,他们周末傍晚办“村BA”,还专门给不懂篮球的农民搞“趣味篮球赛”,把比赛和农产品展销、乡土文化表演绑在一起,不仅本村人爱参与,还吸引了大批城里人开车来打卡,村里的土鸡蛋、蜂蜜一晚上能卖几千块,农家乐的房间提前一周都订不上。

四川绵竹市九龙镇更有创意,搞了“花棚乐夏 诗酒华年”音乐节,在花棚里搭起灯光舞台,既有音乐表演又有美食市集,从外地来的游客挤满了山村,周边农民卖特色小吃、文创产品,一天收入能顶以前一个月。这些场景可不是个例,现在农村的产业早就不局限于种地了,“农业+文旅+消费”的模式正在遍地开花。

连城里流行的新业态也传到了乡镇,不少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把猫咪咖啡厅、剧本杀带到了镇上,满足本地人和游客的需求。浙江桐庐市还依托富春江的夜色,搞了游轮夜游项目,游客在船上看风景、体验非遗文化,带动了沿岸村庄的民宿和餐饮生意,让乡村的夜晚变成了“黄金消费时段”。这些变化都说明,农村的产业正在从单一的种植养殖,转向多元化的融合发展,农民的收入来源也越来越广。

三、乡村变“宜居家园”:厕所干净、设施齐全,生活不比城里差

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深入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解决农村改厕、垃圾围村等老问题,现在农村的居住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便利度一点不比城里差。

先说大家最关心的厕所问题,以前农村的旱厕又脏又臭,现在各地都在搞“卫生厕所改造”,政府给补贴,农民花很少的钱就能用上水冲厕所。江苏盐城的做法很贴心,针对不同地形推出不同改造方案,平原地区搞三格化粪池,山区搞双瓮漏斗式,改造后还安排专人定期清理,农户每年只需要交50元服务费,厕所干干净净的,夏天也没有苍蝇蚊子了。

垃圾处理也有了好办法,湖南益阳搞“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模式,村里每50户设一个垃圾分类点,配备专门的保洁员,垃圾每天都能运走处理,以前“垃圾围村”的景象看不到了,村里还建了小型污水处理站,生活污水经过处理才能排放,河水也变清了。

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以前农村的路窄不好走,现在“村村通”早就实现了,不少地方还把路修到了家门口,开车拉农产品特别方便。网络也全覆盖了,江西靖安县的农民坐在家里就能直播卖特产,2025年当地县域即时零售订单量同比增长39%,小型便利店的订单增长54%,想买东西手机下单,很快就能送到家。

公共服务也在向农村延伸,河南许昌的每个乡镇都建了综合服务中心,能办社保、医保、民政等业务,不用再跑到县城,老人看病有村卫生室,孩子上学有乡村学校,有的地方还建了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晚上跳广场舞、看书的人越来越多,农村的生活越来越有滋味。

四、农民成“体面职业”:收入涨、有保障,返乡创业更划算

以前不少农民觉得种地不赚钱,宁愿外出打工,现在随着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落地,农民的收入高了、保障全了,连年轻人都愿意回来当“新农民”了。

收入方面,政策支持越来越实在,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多元投入格局,强化价格、补贴、保险等政策支持。山东临沂的种粮大户能拿到好几项补贴,种粮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算下来一亩地能补300多块,加上粮食价格稳中有涨,一亩地纯收入能到1500元,种100亩地一年就能赚15万,不比外出打工差。

除了种地收入,土地流转也能带来收益,湖北荆州的农民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自己既能拿到每年每亩800元的租金,还能在合作社打工领工资,一个月能挣3000多,两项加起来比自己种地赚得多,还不用承担风险。

保障也越来越全面,现在农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得很广,江苏苏州的农民自己交一部分,政府补一部分,退休后每个月能领1000多养老金,看病能报销,大病还有救助,不用再担心老无所养、病无所医。对于返乡创业的人,政策更是给足了支持,安徽阜阳给返乡创业的农民提供低息贷款,最高能贷50万,还免三年的税费,不少年轻人回来搞养殖、办加工厂,都尝到了甜头。

现在农村的“新农民”越来越多,他们懂技术、会经营,有的用直播卖货,有的搞生态农业,把农产品卖上了好价钱,农民不再是“没文化、收入低”的代名词,而是变成了有技术、有尊严、有奔头的体面职业。

五、城乡“双向融合”:资源流动起来,农村城里一样好

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这可不是让农村变成城市,而是让城乡的资源流动起来,农村有城里需要的生态产品、特色农产品,城里有农村需要的技术、资金、人才,两者互相补充,日子都过得更好。

现在城市的资源正在加速向农村流动,连锁超市纷纷下乡,蚂蚁商联的数据显示,开展县域业务的连锁超市占比已经超过40%,江西靖安的农民在村里的连锁超市就能买到和城里一样的商品,质量有保障,价格也不贵。城里的医生、教师也会到农村支援,浙江杭州的三甲医院和乡村卫生室结对子,每周都有城里的医生来坐诊,农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

农村的好东西也能更方便地卖到城里,以前农民愁销路,现在通过电商、直播,土特产能直接送到城里人的餐桌上。浙江桐庐的蜂蜜、安徽岳西的茶叶,通过直播一天就能卖几千单,还能卖个好价钱,城乡之间的信息差、价格差越来越小,农民能赚到更多利润。

城乡的消费理念也越来越接近,移动支付、共享经济在农村普及,农民购物、出行和城里一样方便,城里的人也愿意到农村休闲度假,体验田园生活,安徽的“村BA”、浙江的夜游项目,都是城乡融合的生动例子,既丰富了农民的生活,也让城里人有了新的休闲选择。

六、长远蓝图清晰:2035年建成成熟体系,乡村更有奔头

二十届四中全会不仅解决当下的问题,还为农村的长远发展画好了蓝图,中央提出到2029年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建成,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到2035年养老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全体老年人都能享有基本养老服务,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成熟定型。

这个蓝图不是空想,而是有具体的实施路径,比如在农业方面,要持续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让农业成为更有竞争力的产业;在乡村建设方面,要逐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村成为更宜居的家园;在农民收入方面,要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中央和地方都在加大投入,从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中央财办的韩文秀主任说,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须补上的短板,未来五年会一步一个脚印落实各项任务,让农业根基更稳,农村面貌更新,农民日子更红火。

这些规划让我们看到,农村的未来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会越来越现代化、越来越宜居、越来越有活力,到2035年,农村会成为人人向往的幸福家园,农业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会成为有尊严的职业。

结尾:个人观点总结

本文仅供个人观点参考,具体以党中央、国务院及各地相关部门发布的正式通知为准。

1. 种地农民:用好科技和补贴,多赚稳赚

种粮农民要主动了解当地的耕地保护和科技补贴政策,像河南、山东的智慧农业设备可以申请补贴,降低投入成本;加入合作社或参与土地流转,既能降低风险,又能增加收入;关注粮食价格和保险政策,给自己的庄稼上“保险”,避免因灾受损。

2. 返乡创业者:盯紧新业态,用好政策红利

想返乡创业的人可以重点关注乡村文旅、电商直播等新业态,安徽、四川的案例已经证明这些领域有潜力;提前申请当地的创业补贴和低息贷款,减轻启动压力;结合本地特色做产品,比如浙江的非遗、安徽的土特产,更容易做出品牌。

3. 农村居民:参与环境整治,享受便利服务

积极参与村里的厕所改造、垃圾分类等环境整治工作,这些项目大多有政府补贴,能改善居住环境;多关注乡镇综合服务中心的服务,社保、医保等业务在家门口就能办理;利用好电商和即时零售,让生活更便利。

4. 城里居民:拥抱乡村消费,共享发展成果

周末可以多去乡村体验文旅项目,既能放松身心,也能支持乡村发展;通过助农直播等渠道购买农村土特产,新鲜实惠还能帮农民增收;关注城乡融合政策,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农村的生态产品、休闲服务走进城市。

我每天会分享社保、医保等民生政策和A股分析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农家事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