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 | 桦甸市:红魂绿韵映初心 薪火相传启新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6 10:46 1

摘要:在长白山余脉深处,桦甸市夹皮沟镇牡丹岭的密林中,小二道河子旁的松柏静静守护着一座朴素墓碑——这里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副总司令、中共南满省委书记魏拯民将军的殉国地。80多年前,32岁的他在此耗尽最后气力,留下“革命的红旗会插遍全中国”的遗愿,将生命永远定格在这

《吉林日报》2025年10月26日 1版

近年来,桦甸市以“保护红色根脉、激活绿色动能”为抓手,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红色资源传承相结合,使魏拯民殉国地成为红色记忆的重要载体。

屹立在魏拯民殉国地的保护树种。

在长白山余脉深处,桦甸市夹皮沟镇牡丹岭的密林中,小二道河子旁的松柏静静守护着一座朴素墓碑——这里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副总司令、中共南满省委书记魏拯民将军的殉国地。80多年前,32岁的他在此耗尽最后气力,留下“革命的红旗会插遍全中国”的遗愿,将生命永远定格在这片林海雪原。

魏拯民原名关有维,山西屯留县人,16岁考入省立太原第一中学后结识彭真并受其引导走上革命道路,1927年18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他奉命赴东北工作,1932年春到哈尔滨任市委组织部长等职,1934年冬赴东满稳定当地抗日局面,1935年5月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政委;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他与杨靖宇经近一年行军在老岭会师,主持“老岭会议”并被补选为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副总司令;在抗日烽火的淬炼下,27岁的魏拯民成长为中国共产党在吉林大地上的首位中共省委书记,与杨靖宇并肩在白山松水间抗击日伪;他身患严重心脏病、胃病,行军中常昏倒,却仍用桦树皮作纸、烧炭棍为笔为战士编写政治课本,1940年冬病情加重到长白山区抗联密营休养,因敌人封锁断粮与战士同食草根树皮,1941年不幸病逝。

这片浸染英雄鲜血的土地,如今铺展着“红”“绿”交织的壮美画卷。桦甸森林覆盖率达67%,坐拥肇大鸡山、红石两座国家级森林公园,黄菠萝、水曲柳、红松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在此繁茂生长;松花江穿境而过,串联起白山湖、红石湖、松花湖“三湖连珠”景致,251条河流如银带蜿蜒其间。生态底色之上,红色资源更显厚重:全市现有1931年至1950年革命旧址70处(抗日战争47处、解放战争23处),19处列入《吉林省革命旧址名录》,16处入选《吉林省东北抗日联军旧址名录》,蒿子湖东北抗联营地、木其河林场战迹地等成为红色记忆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桦甸市以“保护红色根脉、激活绿色动能”为抓手,让红色资源在传承中焕发新生。在法规保障上,2023年以来,文物部门与13个属地乡镇(街道)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描红革命旧址保护标志碑63处、新立4处,持续开展文物安全“大排查、大整顿”;在阵地建设上,对蒿子湖密营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建成景区大门、浮雕群、纪念馆等设施,2015年开放的纪念馆布展面积1800余平方米,累计接待游客28.76万人次,门票收入816.4万元;桦甸市博物馆增设“东北抗联在桦甸”展厅,年均接待8万余人次,通过“红色故事六走进”等活动,推动红色教育进机关、进校园,线上推出的“桦甸红色故事”系列浏览量超2万人次。

红色文旅的蓬勃发展,让桦甸的“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当地依托魏拯民殉国地、蒿子湖密营等资源,结合松花江生态风光推出红色文旅精品线路,实现红色文化与生态观光有机融合。同时,50余幅抗联主题农民画、《红色抗联组画》入围全国红色旅游文创征集活动,让红色文化以更鲜活的形式传播。

如今,行走在桦甸市的山林间,魏拯民殉国地沿线的8个指示牌、14个方向指引牌清晰引路,3处休息区、3处微景观点缀其间,7座桥涵、条石台阶让缅怀之路更便捷。这座浸润着英雄精神的城市,正以“红魂绿韵”为笔,在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续写着红色基因代代传的新篇。

吉林日报记者 李婷 丁美佳/文

张野/图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