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随学:攻讦西史辨伪,一些人死缠烂打图个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4 22:03 1

摘要:打开每一条西史辨伪的内容——不管是黄河清教授的考古直播切片,还是“生民无疆”的文献考据长文,拟还是另一些类似的文稿,总跟着一些“准时打卡”的攻击者。他们从不管内容讲的是“胡夫金字塔的人口漏洞”,还是“亚历山大港的地质悖论”,上来就扔标签:“民科反智”、“历史虚

打开每一条西史辨伪的内容——不管是黄河清教授的考古直播切片,还是“生民无疆”的文献考据长文,拟还是另一些类似的文稿,总跟着一些“准时打卡”的攻击者。他们从不管内容讲的是“胡夫金字塔的人口漏洞”,还是“亚历山大港的地质悖论”,上来就扔标签:“民科反智”、“历史虚无主义”、“破坏国际学术团结”,连句式都高度统一,像从同一个AI模板里复制的。

更荒诞的是他们的“战术”:把辨伪者“质疑古希腊文献传承断层”歪曲成“否定西方一切文明”,把“考证古埃及粮食产量”污蔑成“煽动文明对立”,典型的“稻草人战术”玩得飞起。有网友扒出某攻击者的账号,三年发了52条内容,全是攻击西史辨伪的文案,错别字都一模一样,连“亚里士多德”都能写成“亚力山大”——这哪是“学术辩论”,分明是没调准程序的“舆论机器人”在机械作业。

一、说收黑金?没证据,倒像没调准的“舆论机器人”

有人猜:“这些人是不是拿了外部资助?不然哪来这么大劲?”可翻遍全网,没转账记录、没合作合同,连“匿名爆料”都不靠谱。真正的“舆论操盘”讲究“精准打击”,可这些人的攻击连“基本史实”都对不上——用AI生成的“反驳长文”里,把“碳十四测年”说成“碳六十测年”,把“二里头遗址”归到“三星堆文化”,错得离谱又可笑。

再看他们的“战绩”:某条攻击视频蹭“AI揭秘伪史”的热度,播放量才刚过万,连平台流量分成的门槛都够不上;账号粉丝最多也就几千人,连“小博主”都算不上。要是真拿了“黑金”,这水平怕要被雇主骂哭——毕竟没谁会花钱请一些连“古希腊和古罗马谁在前”都分不清的人搞舆论战。

二、说守“正史”?高看了!连基本史实都拎不清

也有人替他们找补:“人家是坚守西方正史,怕伪史论误导大众!”可稍微聊两句就露馅——你跟他说“古埃及60万人口撑不起50万建金字塔的劳力”,他回“你懂什么叫古代奇迹”;你跟他说“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港还是潟湖,没法建城”,他回“你这是嫉妒西方文明”。

真正的“史学卫道士”辩论,会搬考古地层报告、碳十四数据、文献互证逻辑,可这群人连西方学者的质疑都没读过——牛顿早说过“希腊人的古代全是虚构的”,伏尔泰直言“古代史多是神话”,他们却把“祖师爷的话”抛到九霄云外,捧着近代编造的“西方正史”当圣经。说他们“坚守正史”,简直是对“史学研究”的侮辱。

三、说图流量?小看了!这点收益犯不着这么拼

还有人觉得:“不就是图个头条报酬、流量分成吗?”可算笔账就知道不对劲——西史辨伪不是顶流话题,一条攻击视频最多赚几十块、一篇攻击文稿几块甚至几毛钱钱,撑死了够买杯奶茶;要是真想赚流量,拍宠物、做美食、聊八卦,哪个不比这轻松?

反观那些“真流量党”,要么卖“国学手串”,要么开“XX揭秘课”,年入百万的大有人在。可这些攻击者从不带货、不卖课,甚至连账号都懒得运营——头像用系统默认的,简介写“理性讨论”,发完攻击文案就跑,连评论区的反驳都不回。要是只为这点收益,犯得着天天盯着辨伪者的更新,凌晨三点还在敲键盘?

四、真相一:认知茧房里的“条件反射”——见“辨伪”就炸毛

或许最靠谱的解释,是他们陷入“认知路径依赖”。从小到大,课本里写的是“古希腊是西方文明源头”、“古埃及是人类最早文明”,媒体里吹的是“西方文明优越论”,久而久之,这些话就成了“不可动摇的真理”。

当西史辨伪者用实证打破这套认知——指出“莎草纸保存不了千年文献”、“古希腊没有足够锡矿造青铜器”,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查证一下”,而是“你在胡说八道”。就像有人坚信“地球是平的”,突然被人指着卫星照片反驳,只会急着骂人,不会思考对错。这种“见辨伪就炸毛”的条件反射,本质是怕自己的认知世界塌了。

五、真相二:现实里的小透明,网络上的“骂战英雄”

还有些人,是把攻击当成“刷存在感”的方式。现实里可能是不起眼的小职员、没存在感的学生,可在网络上,只要跟着喊几句“伪史论荒谬”,就能被其他“卫道士”夸“理性”、“懂学术”,甚至被某些媒体博主点名称赞。

某攻击者的社交动态里藏着蛛丝马迹:一半是“今天又被领导骂了”、“没人跟我说话”的失意吐槽,一半是“今天又怼了个伪史党”、“大家都夸我说得对”的“战绩炫耀”。对他们来说,攻击辨伪者不是为“捍卫真理”,而是为填补现实里的落差——敲下的每句谩骂,都能让他们暂时觉得自己“很重要”。

六、真相三:混水摸鱼的“职业搅局者”——吵架比真相好玩

当然,也混进些“职业搅局者”。他们未必有什么立场,只是觉得“吵架好玩”——AI生成文案零成本,复制粘贴不费脑,看着别人被自己骂得生气,还能收获“队友”的点赞,这种“低成本快乐”让他们乐此不疲。

就像街头看热闹的,不管谁对谁错,先扔块石头再说;要是有人跟他们较真“你说的史实不对”,他们就回“你较真你就输了”。对这群人来说,历史真相是什么不重要,能不能搅乱局面、能不能找到“乐子”才重要——毕竟现实太无聊,网络骂战好歹能让他们觉得“有事可做”。

七、闹剧收场?辨伪者挖数据,攻击者玩AI——谁在“反智”一目了然

如今这场围剿战还在继续:辨伪者蹲在考古现场拍照片、查古籍校勘记、算古埃及粮食产量;攻击者坐在电脑前用AI生成文案、贴标签、骂大街。两边的“战场”根本不在一个维度——一边在追求真相,一边在发泄情绪。

最讽刺的是,攻击者天天骂“伪史论反智”,可自己连“碳十四测年是什么”都不知道;天天说“要尊重学术”,却连一篇考古报告都没读过。到底谁在“反智”,谁在“虚无历史”,明眼人一看就懂。

只是到最后,还是没搞明白:这群人死缠烂打,到底图个啥?图认知不崩塌?图网络存在感?图搅局的乐子?或许都有,又或许都不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越是死缠烂打地攻击,越说明西史辨伪戳中某些“痛点”——毕竟,只有谎言才怕被质疑,只有偏见才怕被打破。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