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难被入侵的国家:日本凭什么两次在世界霸主的入侵下幸存?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6 04:22 1

摘要:英国并不难被入侵,比如,公元700年的凯尔特人,公元前55年的罗马人,还有8世纪的维京人都曾成功入侵过英国。搞得英国人患上了大陆恐惧症,发展出了均势平衡的生存策略。

为什么说日本是地球上最难被入侵的国家?成功抵御两次元朝大举进攻,贴脸硬抗老美两颗原子弹,号称东亚耐揍王的日本,到底有什么独门保命秘籍?

说到易守难攻,就得考虑地理因素,可同为岛国的英国为什么不是最难被入侵的国家呢?

看地图才发现问题没那么简单,日本和英国都游离于亚欧大陆之外,都是小而强的典范,但二者抵抗入侵的逻辑却截然不同。

英国并不难被入侵,比如,公元700年的凯尔特人,公元前55年的罗马人,还有8世纪的维京人都曾成功入侵过英国。搞得英国人患上了大陆恐惧症,发展出了均势平衡的生存策略。

英国面对的欧洲大陆是没有统一大国的,可日本这个国家从诞生之日起,旁边就有着巨人一样的东方大国,按理说日本的地缘环境还不如英国,可现实是在历史中屡次被入侵的日本却得以幸存。即使在白江口之战后,唐朝也并未乘势入侵日本,仅仅是让日本称臣纳贡而已。唐朝此举背后究竟藏着什么考量?

二战美国又为什么放弃对日本本土的进攻计划,改投原子弹?仅仅是因为日本人的顽强抵抗吗?如果能搞懂这个问题,那你便知晓了日本难以被入侵的深层原因。

唐朝打赢白江口之战却不进攻日本本土,而元朝不信这个邪,信仰长生天的忽必烈,对目之可及的每一寸土地都有着强烈渴望。越南和印度太热了没兴趣,诶?旁边的日本怎么不称臣?发兵!

地理屏障构筑天然防线——传说中的“神风”

公元1274年,日本守将平景隆带着150名武士,望着海滩上如乌云般涌上来的元军,他眉头紧锁,握着武士刀的手止不住颤抖,大喊一声给自己壮胆,硬着头皮冲向元军,结果战死并且全军覆没,同年10月14日,元军占领对马岛和壹岐岛。

消息传回本州岛,之前不肯向忽必烈称臣纳贡的镰仓幕府慌了,此次元朝可是冲着灭国来的,光是蒙汉联军就有25000人,且从高丽征调了8000军队,还出动了900艘战船。

拿下对马壹岐二岛的元军势如破竹,于10月16日又占领了松浦半岛,元军将所占领三岛的男人全部杀害,仅留下部分女性带上战船。

元军的屠岛行为吓坏了镰仓幕府,梦中一把冰冷的蒙古马刀架到了他脖子上,被噩梦惊醒的他举全国之力,集结了6万大军陈兵九州岛。

经常带兵的朋友都知道,兵马的集结可不是说句话那么简单的事,往往需要充分的时间进行物资筹备和人员组织调动。

高效的入侵往往来自朴实无华的偷袭,而日本周围岛链众多,一旦有外敌入侵本土能得到及时预警,从而以逸待劳,而英国的岛屿都集中在远离大陆的一侧,起不到预警作用,这就是日本比英国难以被入侵的原因。

尽管镰仓幕府战备充分,面对装备精良且征服过欧亚大陆的元军依然不敌,10月19日,元军战舰开进了博多湾,仅休整一夜就发起了登陆作战,元军凭借火器和先进战法轻松压制日军,并占领了赤坂高地,由于日本多山的地形,不便于军队大规模展开,元军决定在赤坂高地扎营布阵,步步为营,岂料遭到日本将领菊池武房率领的数百骑兵的突袭,阵型大乱的元军决定暂时撤退。

日军凭借地形优势顽强抵抗,后续元军又组织了几次进攻,虽然都有不少斩获,但始终无法深入九州岛腹地,加之元军副元帅刘复亨在战斗中受伤,元军经商议后选择退军,至此第一次元日战争以日本幸存元军退兵结束,史称“文永之役”。

山地是不可忽略的防御屏障,当初俄国被拿破仑、希特勒一路平推,就是平原足够多的缘故,后来俄国实现反攻则是靠“凛冬已至”这个天气buff,而天气buff这方面,日本也藏着大招。

地理防御的特殊天险——难以预料的台风

凭借岛链预警和多山地形,让镰仓幕府治下的日本得以在元朝入侵中苟活。可还没等消停几年呢,忽必烈看着东边不肯臣服的日本是越想越气,咱狠起来连哈拉和林都打,竟然拿不下你一个小岛国?尔要试试我马刀是否锋利?

公元1281年,忽必烈再度发兵十余万,兵分两路进攻日本,东路军由忻都率领,从高丽出发,江南军由范文虎率领,从庆元(今浙江宁波)起航,大小战船更是足有4千余艘,浩浩荡荡杀向日本。

听闻消息的镰仓幕府深感不妙,除了组织兵力布防之外他只能祈祷老天保佑。毕竟第二次元日战争,可以说是日本历史上最接近灭国的一次,岛链预警只能赢得战备时间,山地地形也只能迟缓元军推进。这些在绝对实力面前都起不到决定性作用。

可偏偏这时候,台风来了......

这就是前面说的隐藏的天气buff,如果你见识过海上的台风的暴虐,你就能充分理解下面元军的遭遇......

东路的元军先是在抵达对马岛时遭遇了特大台风,死伤无数。5月16日,元军舰队继续向壹岐岛进发,又再度遭遇风暴,死者过多还导致军中爆发了瘟疫。6月6日,元军东路军登陆志贺岛,此时的元军经过台风和瘟疫的双重折磨,战斗力已所剩无几,被以逸待劳的日军击败,只能撤退并与江南军会师。7月27日两军会师后准备再度进攻,为防日军袭扰,元军选择在战船上休整。可就在8月1日的进攻前夜,诡异的台风再次不期而至,大型台风让元军损失大半,淹死者不计其数,无力再战,第二次元日战争草草收场,史称“弘安之役”。

此后日本就开始流传神风的传说,他们认为是神风救了日本,不少日本人更是因为此次获胜大为膨胀,甚至鼓吹自己是神国有神风护佑,以至于当二战他们再次面临亡国危机时,期盼神风再次降临,从而搞出了“神风特攻队”这种极端的自杀式袭击。

结果是没等来“神风”却等来了“小男孩”和“胖子”。

元军两次远征失败,几乎印证了唐朝的战略前瞻性。农业时代的日本其占领难度极高收益却极低,费劲打下来也没多大用,像唐朝那样把他打残打服才是最优解。

天时地利之外的防御——极端的忧患意识和集体盲从

《孟子》里有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话在日本的民族性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日本不光土地贫瘠,四分之三的国土是山地,多数海拔还超过了2千米,地形崎岖,平原稀少,且其平原都是河流冲刷沉积而成,十分破碎分散。这种地形能相当程度抵消二战时美军的机械化优势,会导致美军在登陆日本本土时付出惨重伤亡。

日本最大的关东平原也才1.6万平方公里,越后平原、石守平原、龙北平原这些就更小了。在资源贫乏的环境中,日本人极具忧患意识和集体盲从特性。二战日本敢喊出一亿玉碎,就是自信于自身的组织能力。二战时的日本社会类似一个大蜂巢,社会里的每个人都像一只“工蜂”,无条件地盲目听从裕仁这只“蜂后”的指令,这种组织性所爆发的战斗力,是二战美军和日军作战付出巨大伤亡的重要原因。

隐忍与野心——弱则退守发育,强则露出獠牙

日本之所以难以被入侵,除表面看到的地理因素之外,深一层的原因就在其民族性上,日本古代虽然叫倭国,但也没想象中那么短小,其国土长度约1900公里,几乎与从山东到广东的距离相当。这样体量的国家,一旦发育起来,战斗力不可小觑。

而且日本这个国家,弱小时就会龟缩起来,向强者低头,然后不断学习进步,他们极其善于隐忍,待到强弱逆转时又会不加掩饰地露出獠牙。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当时还被称为倭国的日本,有过一句很中肯地评价:知小礼而无大义,拘小节而无大德。

对于日本,你可以认为他坏,不能认为他菜,能变强的东西他学得是真的细。

白江口之战他们见识了唐朝的强盛,于是派遣唐使来华全面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制度和生产技术,直接把日本从半奴隶制社会带到了封建社会。

近代美国人用黑船叩开了日本的国门,他们慕强属性再次爆发,直接搞起了明治维新,甚至喊出脱亚入欧,早于清朝实现了工业化。

变强的日本蠢蠢欲动,先后发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甚至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资源不够了就去东南亚和英法抢殖民地,美国拦着不让抢他就偷袭珍珠港。终于是成功开启五常副本,卡大佐直呼内行。

二战时的美军,即使是和已经被中国消耗掉战争潜力的日军交手,依然吃了很大的苦头。

美军进攻日本本土也得先拔钉子,比如4.4万日军驻守的特鲁克环礁、2.9万人的帕劳诸岛、8千人的波纳佩岛,而且就算绕过这些岛屿直插日本本土,美军面对的伤亡数字也将是难以承受的。

仅仅是塞班岛日军在滩头组织的一场反登陆战,美军就在3天内损失了3万人,更惨烈的要数硫磺岛战役,尽管当时日本联合舰队主力在菲律宾战役中几乎被美军全灭,可硫磺岛上的24000日军困兽犹斗。

美军不敢轻敌,1945年2月16日至18日短短三天时间内,就对面积仅20平方公里的硫磺岛使用24000余吨弹药进行轰炸。尽管如此,美军原计划5天拿下硫磺岛,日军愣是硬扛了36天。更重要的是,硫磺岛之战美军伤亡人数首次大于日军。

面对难啃的日本本土,不想再增加伤亡的美军终于下定决心,选择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

真正的防御天堑是地缘政治——大国博弈中的平衡

日本虽然输了,甚至挨了两颗原子弹,但却没有被灭国,这其中原因,则需要更深一层的解读,那就是地缘政治博弈。

同样是岛国的英国,由于经常被入侵,他们发展出的生存策略便是均势平衡,简单来说有点类似咱们战国时期纵横家干的那些事。工业革命后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他均势平衡的主要威胁也从法国切换成俄国。

英国本来计划扶持大清来牵制俄国,奈何大清不给力,英国只能转投日本,近代的日本更是在英国扶持下先后打赢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可英国的均势策略最后玩砸了,崛起后的日本脱离英国掌控,甚至还抢走了英国的殖民地。

可这也侧面证明了,日本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性,导致其成为大国博弈的一个均势平衡点。二战战败的日本没被灭国也有此原因。

众所周知,根据波茨坦公告,日本本来是要被分掉的,美苏中英都有权驻军,多国驻军情况参考朝鲜半岛,那可是硬分出来两个国家。

远离亚欧大陆的美国二战后继续沿用均势平衡策略,在亚太他需要一个平衡苏联势力的支点,毫无疑问,日本又被选中了。日本后面更是借着朝鲜战争美国的军售订单,承接了美国的制造业转移,实现了经济重建。

综上所述,日本之所以难被入侵,表面看是其地理环境造成的,岛链有预警作用,山地是层层抵抗的依托,战略纵深不小。而难以被预测的超强台风,更是使进攻方在入侵时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进一步分析则是其隐忍、集体盲从的民族特性使其拥有不俗战力,但最深层原因却是地缘政治博弈,在大国博弈中维持平衡,即是最有力的防御入侵的手段。但即使再难被入侵,若是不正视历史,盲目站队,也可能成为炮灰。

参考资料: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上《东夷传·倭国》——中华书局点校本,记载白江口之战经过、唐朝战略决策。

2. 《日本书纪》《镰仓幕府记》——日本官方史料,记录元日战争细节及日本防御措施。

3. 《元史》卷二百八《外夷传·日本》——元日战争(文永之役、弘安之役)

4. 日本国土地理院《日本地形统计年报》

5.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民族性研究》

6. 美国陆军军事历史中心《Command Decisions》(Louis Morton 著,1971),系统阐述原子弹决策与登陆计划放弃过程。

7. 美国海军历史与遗产司令部《硫磺岛战役官方档案》

8. 《超越“追随美国”——日本战略转型背后的野心与焦虑》作者杨伯江(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

来源:凡事er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