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布·伯努:概率论的奠基者之一,数学界的重要人物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6 05:46 1

摘要:1704年,他把一部书送到印刷厂,名字叫《Ars Conjectandi》。这本书一出,人们开始把概率当成能用数学说清的东西。就这么简单:一个新领域被正式写成章,后来大家把这看成概率论的起点。

1704年,他把一部书送到印刷厂,名字叫《Ars Conjectandi》。这本书一出,人们开始把概率当成能用数学说清的东西。就这么简单:一个新领域被正式写成章,后来大家把这看成概率论的起点。

从那句话开始讲,接下来的事其实没那么戏剧化,更多是慢慢把零碎的想法拼成一套能用的东西。他写书不是三天两头灵光一现,而是把长期积累的点子、算例和修正过的证明整理成册。书里既放了具体的赌博题、投掷的例子,也把抽象的概率规律用数学语言固定下来。有人把这看成是概率从“生活经验”变成“数学工具”的分水岭,理由也不难懂——以前大家谈概率多靠直觉,他把直觉搬进了证明里。

讲两个经常被提到的成果。第一是后来叫做“伯努利定理”的那套东西,意思是这么多试验做得越多,某件事发生的频率会越来越靠近它本来的概率。打个最常见的比方:掷硬币。单次你不一定能猜中,但掷得够多,正反面的比例会慢慢贴近50%。这想法现在听着很常识,但把它变成数学命题、给出严格的证明,花了好些功夫。他反复推导,用归纳法和极限的观念把稳定性说明清楚,每一步都有细节,没法偷工减料。

第二是那堆“伯努利数”。它们看起来像是数学里的小工具,说白了就是用来把像1^m + 2^m + … + n^m这类求和问题变得好算。你要算1到100的立方和,不用一项项加,代进公式就能得出25,502,500这种结果。那套技术开始时用来简化繁琐的代数运算,后来在级数展开、微分方程、数论问题里也成了常用配料。乍一看抽象,但实际操作里它能把复杂运算变成按部就班的代数活儿。

除了这两样,还有些工作平常读者不常听到。他对双曲函数有研究,给解某些微分方程提供过新角度。学术传播上也有投入:在欧洲讲学、与同行讨论,带出一批学生。家里头学术氛围厚,跟父辈兄弟互相切磋,这种家族式的学术交流也把他推到更广的讨论圈里。

说回家庭和成长背景,基本要点是:他生在瑞士巴塞尔,家里有人做学问,早期在巴塞尔大学学过哲学、数学和自然学科。家庭影响跟大学训练把他往严谨路线上带,他在年轻时就表现出算术和逻辑的敏感,喜欢把问题拆开一步步算清楚。家里人常常一起讨论数学,互相出了不少主意,这种环境对后来写书、建构理论都有直接帮助。原文里提到父亲叫约翰·伯努利,这些家庭关系让他的学术脉络不是凭空长出来的。

关于他把概率系统化的过程,不能简单说他一气呵成。先是从平时碰到的赌博问题、随机问题里积累直觉,然后试图把这些直觉兜起来、分类、证明。写《Ars Conjectandi》不是把笔记堆一块儿,而是经过反复修改,把证明补足、把例子安排得能服务于整体理论。书稿里既有能立刻检验的小例子,也有通用的理论框架。这个过程有失败、有反复、有删改,直到逻辑紧了才愿意付印。

举两个更具体的例子容易看清楚。第一是掷硬币那回合:把每次掷币看成独立试验,叫“正面”为成功,成功的概率是p。把n次试验里成功的次数记为S_n,那么S_n/n这个比值会随n变大而靠近p。这话不仅是生活里的直觉,他用概率语言和极限观念写成了定理,能被检验。第二个例子是求和公式:像1^3 + 2^3 + … + 100^3,用通式代入就能直算出那笔数,不用慢慢加。这些例子是把抽象结论接到现实可算的地方,让人看得见摸得着。

学术风格上,他比较注重把复杂问题拆成小块,一个个攻克。他写证明时不急于求成,遇到难题会推翻重来、修补漏洞,直到每一步都顺得住。这种工整的做法对后来的同行有影响,像欧拉、拉格朗日等人在不同程度上都站在他和他那代人的肩膀上。学术传承往往是慢慢渗透的,不是一句话能讲完,但他在讲学、书稿里的严谨态度确实把一套思路带到下一代。

实践方面,他的理论不是纯纸上谈兵。大数定律的思想给后来的统计推断、保险精算、风险管理提供了直觉依据:长期频率趋稳可以用来估风险、定价。伯努利数在还没电脑的年代就能把繁琐运算缩短,实务上省时省力,后来在抽象数学的不同分支也被不断搬用。把纸上的定理搬到实务里,过程不花哨,靠的是耐心、算术和一堆琐碎的推导。

晚年他健康转差,到了1705年在巴塞尔去世,年纪51岁。病里头,他还是在想数学,手稿和笔还在那里,不是那种病了就彻底停下的人。人们记住的,不是他病榻上的岁月,而是他留下的书和那些后人不断引用的定理——不管是课堂上讲的例题,还是研究中用到的公式,很多地方能看到他工作的影子。手稿、讲义、学生带走的思路,这些东西像一箱工具,被后来的人一件件拿出来用。

来源:乐天派奶酪a1Yy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