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圈的“治水顶流+夏朝开国大佬”——大禹,他爹治水被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6 05:02 1

摘要:今儿个咱聊个中国人没人不知道的上古狠角色——大禹。这主儿的人生剧本比电视剧还精彩:爹是治水失败被砍头的鲧,他顶着“罪臣之子”的帽子接了治水的烂摊子;别人堵水他疏河,十三年没回家,脚泡烂了、腿上毛掉光了,硬是把滔天洪水治服了;最后还建了夏朝,划定九州,铸了九鼎,

今儿个咱聊个中国人没人不知道的上古狠角色——大禹。这主儿的人生剧本比电视剧还精彩:爹是治水失败被砍头的鲧,他顶着“罪臣之子”的帽子接了治水的烂摊子;别人堵水他疏河,十三年没回家,脚泡烂了、腿上毛掉光了,硬是把滔天洪水治服了;最后还建了夏朝,划定九州,铸了九鼎,成了“华夏文明的奠基人”。咱用大白话掰扯,把这“从背锅侠之子到开国君主”的故事唠透,别让他埋在会稽山的大禹陵里。

一、先扒大禹的“家底”:爹是鲧,世系有点乱,但“官二代”的活得自己干

大禹能留名千古,不是靠爹的光环,是自己拼出来的,但咱先得说说他的“出身配置”——不算差,但也不算顺:

1. 家谱有点乱:是颛顼的孙子还是六世孙?不重要,黄帝后人没跑

《史记·夏本纪》说大禹是“黄帝玄孙、颛顼之孙”,算下来是黄帝四世孙;可《竹书纪年》又说他是“颛顼六世孙”,中间差了三辈。其实不用纠结,上古家谱本来就靠口传,记错几辈很正常,核心是“他是纯血黄帝后裔”,这在部落时代就是“自带信任背书”,但他爹鲧治水失败被舜杀了,这“罪臣之子”的帽子,还得靠他自己摘。

他姓姒,名文命,字高密,号夏禹,后来世袭了他爹的“伯爵”爵位,别人叫他“伯禹”——算是“戴罪立功的官二代”,起点比普通人高,但压力也大,治不好水,说不定跟他爹一个下场。

2. 出生地吵翻天:是四川汶川的“石纽山”,还是河南嵩山?都有实锤

关于大禹生在哪儿,学界吵了几千年,主要俩说法,都有文献和考古撑着,咱别站队,都说说:

- 西羌说:《史记》说“禹兴于西羌”,《蜀王本纪》更具体,说他生在四川汶川(也有说北川)的石纽山,那儿还有个“刳儿坪”,传说是他出生的地方。现在汶川还有禹王庙,老百姓逢年过节就去拜。考古也能沾边:青海喇家遗址(距今4000年左右)就在黄河积石峡旁边,跟文献里大禹“导河积石”(从积石峡开始疏导黄河)的记载对得上,说不定他早年在这儿待过;

- 中原说:河南嵩山、禹州一带也说自己是大禹的“老家”。禹州的瓦店遗址,挖出来龙山文化晚期的大型聚落,有宫殿基址、祭祀坑,学者猜这可能是大禹早期活动的地方。《左传》《逸周书》也说大禹在伊洛流域(河南洛阳附近)活动,这儿是中原腹地,后来夏朝的都城二里头也在洛阳,从地理上看也合理。

其实在哪儿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哪儿干的事——治水治的是全天下的水,不是某一地的,咱别跟地域争,认他是“华夏共同的老祖宗”就行。

二、大禹的“硬核功绩”:治水靠“疏”,十三年没回家,还顺便救了老百姓

大禹这辈子最牛的事,就是治水。他爹鲧用“堵”的法子,九年没成还惹了祸;他换了个思路,靠“疏”字,硬是把洪水治服了,这本事放现在就是“顶级水利工程师”。

1. 接烂摊子:舜帝没人敢用,四岳硬举荐他

尧帝时期洪水滔天,“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水把山都淹了,老百姓只能往树上爬。鲧治水九年,越治越糟,被舜流放到羽山杀了。后来舜帝开会问“谁还能治水?”,四方部落首领(四岳)异口同声:“禹行!” 舜帝其实有点犹豫:“他爹刚犯了错,他行吗?” 四岳说:“没比他更懂水的了,试试吧!” 大禹就这么接了这烫手山芋,那年他才二十多岁。

2. 治水秘诀:“堕山浚川”,不是堵是疏,还会搞“配套服务”

大禹没走他爹的老路,他先跑遍天下,勘察地形,最后定了“堕山浚川”的法子——就是把挡水的小山挖开,疏通河道,让洪水顺着河道流进江河湖海,相当于给洪水“修了条高速公路”,别到处乱蹿。

他干了十三年,苦到啥程度?《史记》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

- 第一次路过家门,听见老婆女娇在生孩子,孩子哭得多响,他都没敢进门,怕耽误治水;

- 第二次路过,孩子都能叫“爹”了,他就站在门口看了一眼,跟老婆说“水没治完,我不能停”;

- 第三次路过,孩子都能跑了,他还是没进门,只是嘱咐老婆“好好带娃,等我回来”。

不光治水,他还懂“灾后重建”:

- 让伯益(后来的继承人)给老百姓发稻种,教大家在低洼地种水稻,解决吃饭问题;

- 让后稷(周人的老祖宗)去赈济灾民,哪个部落粮食不够,就从有余的部落调,别让老百姓饿死。

这哪是“治水工程师”,简直是“灾后总指挥”,啥都想到了,老百姓能不拥戴他吗?

3. 实锤与传说:洪水是真的,化熊是编的,但都透着民心

咱得说实在话,大禹治水不是瞎编的:

- 地质实锤:黄河中下游挖出来不少距今4000年左右的洪水沉积层,跟大禹治水的时间对得上,说明当时确实有特大洪水,不是古人瞎想;

- 神话传说:老百姓觉得大禹太神了,就编了“他得河精给的河图、伏羲玉简,一看就知道哪儿该挖河”“他为了开山,化身为熊,老婆女娇送饭看见熊,羞得变成石头,启从石头里蹦出来”——这些是神话,但反映了老百姓对他的崇拜,觉得“只有神才能治服这么大的水”。

三、从“治水英雄”到“夏朝开国君”:划九州、铸九鼎,还开启了“家天下”

治水成功后,大禹的威望达到顶峰,顺理成章成了部落联盟首领,还建了夏朝,从“英雄”变成“君主”,这步跨越才是最关键的。

1. 划九州、定五服:给天下“画地图、定规矩”

大禹治水时跑遍了天下,就按地形把天下分成了九州——冀州(河北、山西)、兖州(山东、河南)、青州(山东半岛)、徐州(江苏、安徽)、扬州(长江下游)、荆州(湖北、湖南)、豫州(河南中部)、梁州(四川、陕西)、雍州(陕西、甘肃)。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行政区划”,后来咱说“九州”代指中国,根子就在这儿。

他还搞了“五服制度”:以都城为中心,按距离分五圈——甸服(最近,直接交税)、侯服(封诸侯,帮着打仗)、绥服(安抚为主,偶尔交税)、要服(偏远部落,承认大禹就行)、荒服(最远,只要不闹事就不管)。这相当于“给天下定了规矩”,谁该干啥、该交多少税,一目了然,早期国家的架子就搭起来了。

2. 涂山会盟、铸九鼎:“天下共主”的牌面拉满

大禹在涂山(今安徽怀远)开了个“诸侯大会”,来了“执玉帛者万国”——上万个部落首领拿着玉和丝绸来朝拜,这是他第一次以“天下共主”的身份亮相。有个叫防风氏的部落首领迟到了,大禹当场把他杀了,就是要立威:“我现在是老大,谁都得听我的!”

后来他又收了诸侯献的青铜,铸了九鼎,每个鼎代表一个州,鼎上刻着各州的山川、物产,放在都城当“传国重器”——意思是“九鼎在,我大禹的天下就在”,这九鼎后来成了夏商周三代的“国宝”,丢了鼎就意味着丢了天下。

3. 禅让变世袭:是启抢的,还是伯益让的?都有可能

大禹晚年,按老规矩举荐皋陶当继承人,结果皋陶早死了,又举荐伯益。但大禹没像舜那样“考察伯益”,反而让自己的儿子启跟着处理政事,启慢慢攒了威望。大禹死后,伯益按规矩“让位于启”,可启不撒手,诸侯也都拥戴启,伯益要么被杀(《竹书纪年》说的),要么主动避让(《孟子》说的),最后启成了首领,改国号“夏后”,夏朝正式建立,“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有个叫有扈氏的部落不服,说“启不该抢位”,启就带兵在甘(今河南洛阳西南)打了一仗,还颁布了《甘誓》(最早的战争宣言),说“有扈氏违背天命,我是替天行道”,最后灭了有扈氏,夏朝的统治才算稳了。

四、大禹的“结局与争议”:葬在绍兴,是神是人?夏朝有没有文字?

大禹的结局和他的身份,至今还有争议,但这不影响他的地位:

1. 东巡会稽,葬在绍兴,杀防风氏立威

大禹在位第十年(也有说四十五年),东巡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可能是年纪大了,加上劳累,病逝在那儿,葬在会稽山,就是现在的大禹陵。秦始皇、汉武帝后来都去那儿祭拜过,现在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百姓逢年过节就去拜,算是“华夏共同的祖坟”。

传说他东巡时还开了诸侯大会,防风氏迟到,他当场杀了,这跟涂山会盟一样,都是为了立威,毕竟他老了,得给儿子启铺路,不能让诸侯觉得“没了大禹就没人管了”。

2. 争议:大禹是神还是人?夏朝有没有文字?

- 人神之争:以前顾颉刚先生说“大禹是上帝派来的神,不是人”,郭沫若先生反驳“他就是真实的部落首领,是治水英雄”。现在考古发现倾向于“人”——二里头遗址(河南洛阳)被猜是夏都,挖出来宫殿、青铜器作坊,跟大禹建立的早期国家对得上,说明夏朝是真的,大禹也不可能是神;

- 夏朝文字之争:有人说“没找到夏朝的甲骨文,就不能说有夏朝”。其实不然,商周的甲骨文已经很成熟了,之前肯定有个发展过程,只是没找到而已,就像没找到你爷爷的日记,不能说你爷爷没活过一样。二里头遗址挖出来的陶器上有一些符号,可能就是早期文字,只是还没破译。

五、民间传说里的大禹:老婆化石头,儿子从石生,还有最早的情诗

老百姓没忘了大禹的家人,编了不少故事,比正史还生动:

1. 女娇化石生启:最凄美的传说

大禹治水时娶了涂山氏女娇,女娇是个贤妻,支持大禹治水。后来大禹为了开山,化身为熊,没告诉女娇。女娇送饭时看见一只大熊在挖山,吓得转身就跑,大禹赶紧追,女娇跑到嵩山脚下,羞得变成了一块石头。大禹抱着石头哭:“把我的儿子还给我!” 石头裂开,里面蹦出个孩子,就是启——“启”就是“石头裂开”的意思。

这故事虽然是编的,但透着老百姓对女娇的同情,也让启的出生更“神圣”,毕竟他是“石头里蹦出来的”,当首领更有“天意”。

2. 最早的情诗:女娇的《候人歌》

女娇等大禹回家,等得着急,就唱了一句“候人兮猗”——意思是“等你的人啊,好苦啊!”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情诗,就四个字,却把思念写得淋漓尽致。后来《诗经》《楚辞》都提过,算是“华夏情诗的鼻祖”。

六、大禹不是“神”,是“实干家”,是华夏文明的“奠基人”

他不是神话里的“治水神”,是实实在在的“实干家”——

他顶着“罪臣之子”的压力接了治水的烂摊子,用“疏”的智慧治服洪水,救了无数老百姓;他划九州、定五服,搭起了中国最早的国家架子;他虽然没直接搞“世袭制”,但为儿子启铺路,让夏朝得以建立,开启了华夏文明的“王朝时代”。

聊大禹,别只记得“三过家门而不入”“化熊治水”这些,得想想他代表的精神——面对大灾,不逃避、不蛮干,用智慧和坚持解决问题;当了首领,不贪享乐,还想着老百姓的吃饭穿衣。这种精神,几千年来没变过,不管是以前治水,还是现在搞建设,都得靠这股子劲。

就冲这,大禹配得上“华夏奠基人”这称号,也配得上咱代代相传,您说对吧?

来源:风荣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