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Paleorex用21幅3D插图:还原彩虹龙、迅猛龙等灭绝动物真容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5 21:57 1

摘要:Graphic艺术家Paleorex擅长古生物艺术,通过3D渲染让灭绝动物“复活”。他笔下的彩虹龙有蜂鸟般的虹彩羽毛,风神翼龙用喙部夹碎贝壳,迅猛龙并非电影中那般鳞片覆盖。这些复原是否符合最新考古发现?

Graphic艺术家Paleorex擅长古生物艺术,通过3D渲染让灭绝动物“复活”。他笔下的彩虹龙有蜂鸟般的虹彩羽毛,风神翼龙用喙部夹碎贝壳,迅猛龙并非电影中那般鳞片覆盖。这些复原是否符合最新考古发现?

文章作者:希德雷利

人们一直好奇,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上有哪些动物在漫游。有些动物演化成了我们如今熟知的物种,而另一些则已经灭绝了数百万年。

名为Paleorex的平面设计师兼插画家,试图通过生动的3D渲染,让史前动物“重获生命”。这位艺术家专攻他所谓的“古生物艺术”,即描绘史前生物的艺术。

那么,熊猫们,准备好穿越时空了吗?别忘了也去“无聊熊猫”网站查看第一部分内容。

“彩虹龙”(Caihong)这个名字在普通话中意为“彩虹”,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在中国发现的保存异常完好的遗骸表明,这种鸭子大小的恐龙在头部和胸部拥有虹彩羽毛,与现代蜂鸟的羽毛相似。这种华丽的羽毛展示可能具有社交或求偶信号的作用,就像现代孔雀的尾羽一样。这种恐龙的头部还有一个小型骨质冠,身体呈鸟类形态,拥有能够飞行的羽毛类型。彩虹龙生活在森林中,可能会用翅膀在树间滑翔,以蜥蜴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彩虹龙确实独一无二,而这种有羽毛的恐龙也为我们了解近鸟类恐龙的演化提供了丰富的视角。

合角龙是一种体型相对较大的已灭绝原角龙科动物,是北美洲特有的物种,生活在晚中新世时期,存续了约500万年。人们对它的了解主要源于其独特的头部装饰,这种装饰似乎只存在于雄性个体身上,几乎可以肯定是用于吸引配偶和物种识别的展示特征。

准噶尔翼龙是翼龙的一个属,平均翼展为3米。它生活在早白垩世时期的中国。这种大型翼龙最显著的特征是头部:沿头骨中线向上伸出一个薄骨质冠,在头部后方还有另一个骨质冠。它的喙部尖锐,尖端向上弯曲,如同特制的镊子。它没有牙齿,而是长有骨质瘤。这种奇特的嘴部结构被认为是适应以贝类为食的特征——狭窄的喙部用于从基质中撬出贝壳,而骨质瘤则用于压碎贝壳。

迅猛龙是最具标志性的恐龙之一。它是一种凶猛的掠食者,可能依靠致命的镰刀状爪子刺穿猎物的要害部位,就像如今的鹰一样。自从在《侏罗纪公园》中以巨型有鳞恐龙的形象出现后,人们对迅猛龙的认知就一直存在偏差。事实上,迅猛龙拥有许多现代鸟类的特征,其中最显著的就是羽毛。通过艺术创作,这种早已灭绝的迷人动物得以“重获生命”!

食肉牛龙是白垩纪时期最奇特的食肉恐龙之一。它的头骨较短,小眼睛上方长有一对瘤状角。它的颈部和肩胛骨发育良好,但前肢异常短小,前臂萎缩得几乎只剩下手腕(即使是霸王龙的前肢也没有这么小)。由于头骨相对较小,食肉牛龙可能无法攻击大型植食性恐龙,但它可能是一种速度很快的掠食者——这要归功于它修长而强壮的腿部。因此,它可以轻松追捕体型较小、动作敏捷的猎物。

古神翼龙是白垩纪时期巴西翼龙的一个属。它的头冠由喙部上方的半圆形骨质冠和向后延伸至头部后方的骨质尖刺组成。它是一种体型相对较小的翼龙,翼展约为1.3米。

犹他盗龙(意为“犹他州的掠食者”)是已知最大的驰龙科兽脚类恐龙(即盗龙类)之一。它生活在早白垩世时期的北美洲。与大多数驰龙科恐龙不同,它的体型更为粗壮,体重可与北极熊媲美,体长估计可达7米。和同类大多数物种一样,它拥有一只大型镰刀状爪子,非常适合捕杀猎物。尽管尚未在犹他盗龙标本中发现羽毛,但有强有力的系统发育证据表明,所有驰龙科恐龙都长有羽毛。

恐爪龙是驰龙科兽脚类恐龙的一个属,生活在晚白垩世时期(约8000万至6900万年前),分布于现在的加拿大艾伯塔省和美国西部。它的名字意为“快速奔跑的蜥蜴”,体长约2米,体重45公斤,与近亲迅猛龙非常相似(两者生活在同一时期,但分布在世界的不同地区)。

利艾林龙是一种体型较小但强壮且非凡的鸟脚类恐龙,生活在中白垩世时期。它能够在寒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甚至繁衍。它曾经生活在澳大利亚,当时维多利亚州还位于南极圈内。尽管如今该纬度地区气候寒冷,但在白垩纪时期,这里的气候要温暖得多。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利艾林龙及其同期生物需要忍受漫长的冬季和数月的黑暗。根据纬度不同,冬季可能有好几周甚至好几个月见不到太阳。为了适应这种环境,利艾林龙演化出了较大的眼睛,这表明它适应了低光照条件。利艾林龙的尾巴也很特别:就相对体长而言,它的尾巴是已知恐龙中最长的之一,灵活度高,长度是身体其他部分总和的三倍。或许,通过将长长的毛茸茸尾巴缠绕在身上,利艾林龙能够更好地调节体温,从而在寒冷的冬季存活下来。

似鸟龙(意为“鸟类模仿者”)是晚白垩世时期北美洲似鸟龙科恐龙的一个属。似鸟龙是一种行动敏捷的双足兽脚类恐龙,化石证据表明它长有羽毛、无齿喙和长脖子,外形与现存的鸵鸟有表面上的相似之处。

蜥鸟盗龙是驰龙科恐龙的一个属,生活在现在的加拿大艾伯塔省和美国新墨西哥州(即北美洲)。与驰龙科的其他兽脚类恐龙一样,蜥鸟盗龙每只脚的第二趾上都长有一根长长的、弯曲的刀片状爪子。它的体长约1.8米,体重约10至15公斤,与著名的迅猛龙相似,但体型更轻盈,腿部更长。

冠盗龙是中国南方晚马斯特里赫特期南雄组发现的窃蛋龙科恐龙的一个属。它是窃蛋龙科中体型相对较大的成员,体长可达1.6米,可能是杂食性动物。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头顶上巨大的装饰性头冠,形状与现代食火鸡的头冠相似。

迈摩尔甲龙是一种非常原始的甲龙。它是少数生活在侏罗纪时期的甲龙之一。它通常被归类为多刺甲龙科,但由于其原始特征,关于它是否应拥有独立科属,目前仍存在争议。它的名字来源于其化石发现地——迈格特-摩尔采石场。它的体长约3米,身体上厚厚的甲胄用于抵御侏罗纪时期的大型掠食者(如异特龙)的攻击。

美颌龙是一种体型较小的双足食肉兽脚类恐龙的属。其唯一物种——长足美颌龙(Compsognathus longipes)的体长约与火鸡相当。它们生活在约1.5亿年前的晚侏罗世提通期,分布在现在的欧洲。

这种新发现的恐龙生活在现在的蒙古,所处时代为早白垩世(约1.3亿至1.2亿年前)。它属于中型驰龙科恐龙(一类类似鸟类的食肉恐龙),以镰刀状爪子为特征,以鱼类、哺乳动物和其他小型恐龙为食。

玛君龙是晚白垩世时期马达加斯加特有的一种体型相对较小的诺弗勒恶龙科食肉兽脚类恐龙。在马达加斯加语中,“masiaka”意为“凶恶的”,因此该属名为“凶恶的蜥蜴”。与大多数兽脚类恐龙不同,玛君龙的前门齿向前突出。这种独特而奇特的牙齿结构表明它有特殊的食性,可能以鱼类和其他小型猎物为食。

霸王龙(意为“暴君蜥蜴之王”)是地球上曾经漫游过的体型最大、最致命的掠食者之一。它体型庞大,牙齿锋利,下颚力量足以轻松咬碎骨头。这种著名的恐龙天生就是统治者,事实上,它在约65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时期统治着北美洲。

惧龙(意为“可怕的蜥蜴”)是晚白垩世时期北美洲的一种暴龙科兽脚类恐龙。它是强大的霸王龙最亲近的近亲之一,一些专家甚至认为它是霸王龙的直系祖先。它拥有强壮的下颚和短小的前肢,庞大的身体由两条强壮的后腿支撑,体长约9米,是当时体型最大的陆地掠食者之一。

双脊龙体长约7米,体重约400公斤,是早侏罗世时期北美洲最早出现的大型食肉恐龙之一。它体型纤细,骨骼轻盈,头骨相对较大但结构脆弱。它的口鼻部狭窄,上颚在鼻孔下方有一个明显的缺口。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头骨上一对大型拱形头冠;虽然其完整形状尚不清楚,但它们可能由角蛋白构成(类似现代食火鸡的头冠)。

这些3D插图让灭绝百万年的史前动物重现生机,展现了古生物艺术的魅力。若能让其中一种动物“复活”,你会选择哪一种?它可能会如何适应现在的生态环境?

来源:日本观察

相关推荐